葫芦岛:43万连山人编织起幸福与文明(图)
曹伟的爱心服装超市“生意”红火。本版图片均由赵刚、陈博洋、记者李万东摄
石油街道街企联防守护平安。
五里河社区利用文化墙宣传礼仪。
核心提示
文明,是城市底蕴的生动再现,是城市精神的凝练表达。葫芦岛市连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将文明创建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他们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全区上下主动融入,自觉参与,形成合力,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同发展,城市与市民共成长,创建与成果共分享。
街道整洁有序,群众文明有礼,行走在连山,处处可感触到一个地区的向美、向善。 3月23日,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葫芦岛连山区再次获得“辽宁省文明城区”称号,连续第四次获此殊荣;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文明工作表彰大会上,连山区的钢屯镇喜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区地税局、葫芦岛农商银行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百货大楼蝉联“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省、市荣誉多多,国家级评比也全面开花结果。 ”葫芦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林不无欣喜地评价说:“有真想法、有大动作、有好效果。连山区的系列文明创建成果显著,自有道理。 ”
文明“实事”提升百姓福祉
“GDP重要,群众的幸福生活更重要。”谈到精神文明建设,连山区委书记郝建军有这样的论述,“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终极目标是民生的大改善。作为城市管理者,我们不能为一时的GDP所惑,让这里的市民世世代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是最大任务。文明创建,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将文明创建作为排民忧、解民难的过程,使其成为聚民心、增民力的过程。 ”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连山区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当作主要任务,摆上位置。多年来,对全区各乡镇、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实行科学的考评、打分、排名,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
干没干,事上见。针对城乡以往存在办事情大操大办的风俗,连山区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创建文明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涉及农村道德、村风民俗、生活方式、平安村屯和文化惠民的“五个建设”内容。
钢屯镇下兰家沟村的任桂蓉有个新头衔,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我们是服务没报酬的群众自治组织。 ”任桂蓉说:“现在村里的每个家庭发生红白事,我们都主动上门,协助制定活动标准、确定请客范围以及组织帮忙人员。既把该办的事情办好,同时还避免铺张浪费。”婚丧嫁娶简办,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已成为下兰家沟人的新习惯。
发生变化的当然不只是下兰家沟村,连山区全区各乡镇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建设、文化惠民活动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每个乡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对“三德”典型、致富带头人进行表彰。经过努力,在全区农村开展以“我勤劳、我善良”为主题的农村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着力培育“勤劳节俭、遵德守礼、孝老敬老”三大社会风尚,收到了良好效果。
农村在变,城区更在变。 “为民谋政。我们要多做与群众合辙、与群众合意的工作。 ”区长马文志说。科学划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三级网格”体系,通过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形成街道、社区、楼栋责任网格和网格信息员“四级管理”体系,这是连山区独创的管理方式。 “‘三级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稳妥地构建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高效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马文志介绍:“‘网格化’通过建立网格管理工作受理、登记、处理、反馈、上报、解决的工作流程,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最终实现‘五有一化’,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议事、有章理事、有序成事。也就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负责,出现了问题就能够及时解决。 ”
城区有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网格”,在乡下,连山区在钢屯镇首创的“农民服务中心”,示范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基础上,在全区农村构建起“农民动嘴,干部跑腿”的服务新机制。针对企业软环境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连山区还选派副科级干部到园区企业和36家加工业、服务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帮扶联络员,服务企业发展和推进企业党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所有涉企部门建立并执行了为企业服务的“办事零距离,建设零干扰,环境零障碍”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一把手直通车”制度。为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他们还建立并实施问责追究制,全区76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全体公职人员签订了责任状,作风转变实现制度化……
文明创建工作的广泛开展,系列变化让连山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更让群众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