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七旬翁10年收藏5000个酒瓶(图)
说起自己收藏的酒瓶,吴冠英如数家珍-华商晨报主任记者 闻英奇 摄
七旬老人不爱喝酒就爱积攒酒瓶,家中堆满酒瓶,老伴儿直言家里仅剩“羊肠小道”,夏天开不了窗户,但依然默默支持丈夫的收藏爱好。
老人有个愿望,明年想举办一场酒瓶展览,展示自己收藏的这些酒瓶。
看着喜欢就会买下来
收藏近5000个酒瓶
沈阳市大东区仪表社区78岁的老人吴冠英用了10年时间收集了各式各样的酒瓶。这些酒瓶中包含白酒、红酒、啤酒、黄酒等,只要是市面上能出现的国产酒,几乎都能在老人的藏品找到身影。
昨日记者在仪表社区内见到了吴冠英老人。吴冠英退休前是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从事光学加工设备研发,参与制作的设备曾应用于生产相机、显微镜等精密光学设备,其中让老人感到自豪的是,曾经的海鸥相机等一批国产相机都是使用他所在工厂生产的机械加工设备。
吴冠英1965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工作,退休后还和曾经的同事创业,研究过自动麻将机、儿童尿床自动报警器,还摆过地摊。说到与酒瓶结缘,吴冠英坦言完全是巧合,“2005年左右,小区里清洁人员清理出几个酒瓶子,看着挺好的东西就要了,我还告诉保洁员以后有好看的酒瓶子就帮着留着。”从此以后,吴冠英对酒瓶子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多年前开始就早上4点多出门,去旧货市场还有动迁的地方找酒瓶子,只要看着喜欢的就会买下来,这些年能买了近5000个酒瓶子。”吴冠英说,“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积攒了有1000个左右的酒瓶。”从那以后,吴冠英和他的酒瓶墙就出了名,前后有20多家媒体采访他的酒瓶墙,他也因此认识了很多爱好酒瓶收藏的朋友。
明年想为自己的藏品
办一个有规模的展览
吴冠英说,在户外摆放的酒瓶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家中还有更好的瓶子,而他所有的瓶子都不舍得卖出去。
在吴冠英的家中,他为记者展示了几款“珍贵的”酒瓶。其中一款标注有“红梅”商标的酒瓶被确认是老龙口专用于出口的白酒,“这种瓶子非常少见,上面有手绘的彩画,现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还有这种黑土地白酒,每一个瓶子都是在景德镇手绘制作的图案,每一个瓶子的图案都不相同,一万个瓶子有一万个图案,现在不会有厂家这么做了,成本太高。”
在吴冠英的藏品中除了酒瓶外还有酒器,像酒壶、酒盅、酒杯、打酒用的器皿。对于这些酒器吴冠英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酒瓶不仅是装酒水的容器,更是酒文化当中一个有形的表现,酒瓶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酒器本身是一个艺术品、工艺品,从收藏来说,酒器很多材质是瓷器,有些来自景德镇,是有收藏价值的。这些酒瓶(造型)地域性强,老酒厂的酒瓶更注重瓶身的做工。”吴冠英说。
吴冠英说,在家中至今还有11箱白酒,这些白酒花费了2000多元,因为酒瓶上的图案是四大美人,在他眼中极具收藏价值,为了这些酒瓶他也要买下这些酒。而对于瓶中的白酒,吴冠英直言,可以以最低的价格卖给爱喝酒的朋友,但要保证把酒瓶留给他。
吴冠英老人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希望能够在2019年以酒瓶展览的形式,办一个大规模高、水平的展览。“到时候要做展台,安射灯、彩灯、音响,还要写前言、结束语,至少要提前准备4个月时间。”
家人从不认同到支持
“做公益也矛盾也纠结”
在吴冠英的老伴刘淑云眼中,接受家中这些酒瓶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抵触到现在接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爱好挺好的,不能因为这事儿打架不是!”
在外人眼里,刘淑云与吴冠英完全是两种性格的人,吴冠英看上去不修边幅,而刘淑云衣着清新得体,完全看不出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在刘淑云看来,她和老伴是各自追求各自的爱好,互不侵犯。
在吴冠英位于居民楼一楼的7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内,推开大门直映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摆得满满的酒瓶,而这些只是他众多酒瓶收藏中的一部分。除了酒瓶墙和家中,还有一部分酒瓶、酒杯被吴冠英封存在自制的木箱中,摆放在小区自行车棚下。家中客厅里,除了酒瓶外还有吴冠英老人平时使用的木器加工设备,“那些单元里的扶手都是他做的,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那些方便老年人下楼的扶手是谁安装的。”刘淑云说,“小区里一位居民给他封了一个称号叫‘有困难找老吴’,谁家水电有问题都会找他,缺个钉子也会找他。”
“现在家里的状况就是这样,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行,他还说我,不愧是中学高级职称语文老师,会用词。”刘淑云说,“从屋里摆上这些瓶子以后,夏天开不了窗户也挺苦恼的。现在孩子们不在身边,家里就我俩,这毕竟是他的爱好,时间长了也就顺其自然了。”
“周一刚找到了一处仓库,这些瓶子也是他的心血,有了存放的地方,两年一万元,完全都是自费。”刘淑云坦言,收藏酒瓶办展览完全是公益行为,但做公益有时候不被人理解、认同,也有矛盾和纠结。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闻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