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万亩土地“转”出农业新活力 ——我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
冰雪覆盖的黑土地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着。
随着我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力度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迅速。截至目前,全省家庭农场达到362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6万个,而以他们为主体参与的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300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5.6%。
把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把自由选择的品种根据市场来确定,把新型农机和农业科技用到实际生产中———土地流转不是简单地把土地“归堆”,它给我省农业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的改变。
李兰会一样的职业农民多了
春节刚过,营口市老边区的李兰会就忙着张罗建育苗大棚的事儿了:“今年春脖子短,我家种植面积又大,不早下手,怕误了农时。”
去年,李兰会成立了兰会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要成员包括李兰会自己、爱人、女儿、弟弟,在老边区后石村流转了231亩水田种植优质水稻,进行机械化种植,平均亩产达到1500多斤,亩纯利润达到600元。
米质好,让李兰会家的水稻每斤比市场上高出3分至5分,且吸引来北京的客商。按照订货要求,李兰会将水稻加工包装,以每斤2.5元的价格把1万多斤大米卖到了北京。
由于流转价格挺让农民认可,李兰会很快就和周边凤凰店村、侯家村的村民谈妥了,今年一共流转了2000多亩水田。
李兰会说:“2月8日就和农户把流转合同签完了,下一步还得再购置两台大型收割机和插秧机,不出正月我就开始建大棚育苗了。”
李兰会的家庭农场让周边的乡亲艳羡不已:原以为租地来种指定赚不着啥钱,没想到真让李兰会整出彩了。
可李兰会不这么想———按以往种法指定不赚钱,你得想办法把效益提高。品种得选好的,米质好才能不愁销;土地面积大适于全程机械化,人力成本也能降下来;农资需求得多,价格也能讲下来。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就想种绿色水稻,可就那几亩地,你不打药,别人家打一样有影响,现在,我自己说了算,按照绿色水稻标准种植,价格自然也就上来了。
集约生产、科学种植、生态管理,李兰会已经成长为会种地的职业农民。
土地流转再次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在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像李兰会一样懂技术、精种植、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家庭农场正成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对“谁来种地”这一考题给出了答案。
施荒地村给出规模经营范本
一亩地800元,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分红了。
这已是富农水稻合作社连续6年给社员们“发红包”。2009年,调兵山市施荒地村“两委”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合作社,集体筹资开发水田,秋后按股分红。作为我省第一家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成立的合作社,施荒地村以这种形式完成了全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土地流转这六年,不仅社员们尝到了甜头,施荒地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往,春节一过,各家各户就忙着备耕;流转后,选种、育苗、买化肥全部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再加上规模种植后集中进行的机械化作业、防治病虫草害和销售,节约的种地成本超过10%。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充分激发科技和农机效能,流转让过去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模式无法办到的事变成了现实。
土地流转也给粮食销售打开了一条新出路。去年合作社征得社员同意后,投资120万元建起了粮食加工厂,虽然大伙的分红少了一些,但合作社的资产增加了,而且种植的水稻能够自己加工卖大米,与以往单纯销售水稻相比,收益更高。
虽还在正月里,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武却忙得不可开交,一面安排水稻加工的事儿,一面张罗给合作社的大米办理商品条形码:“条形码办下来后,我们的大米就能打上包装进超市销售,现在合作社与铁岭当地的两家大型超市都定好了合作方式,平均每斤大米售价能达到2.5元以上,这是以前单打独斗根本办不到的。”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更是提高土地效益和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基础。通过土地流转,以往一家一户耕作土地的劳动力战术已被农用机械化所取代,劳动产出率大幅提升;以往由于面积小而无法推广的农业技术,通过规模经营得以实施和转化,农业资源也得以持续利用。
农产品地头“直达”餐桌
打开微信选品种,打个电话下订单,第二天,有机蔬菜就送到家了。
在法库县流转了3000亩土地的辽宁民生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有机蔬菜基地、免费配送实现了有机蔬菜从地头“直达”餐桌。
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董事长柳振强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光靠传统方法种植普通蔬菜提高不了产品附加值,我们研究市场,发现了有机蔬菜的小众需求。公司根据市场选择品种和种植方式,进行有机认证,生产出的每一个菜品都经过检测,有了质量也就保证了价格;而且我们采取全程冷链环保配送方式,将有机蔬菜直接送到客户家里,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度。”
这些想法,都在流转的3000亩土地上得以实现。
如今,公司的有机蔬菜品种已发展到上百个,订菜的客户达到1000多个。随着客户的增加、生产效益增长和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公司决定建设有机蔬菜种苗培育中心,扩大有机蔬菜的生产规模,辐射周边地区。
通过土地流转,农产品的规模效益显现,让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生产者也更具话语权。与此同时,为了抵顶流转费用的支出,不少新型经营主体开始潜心研究市场,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来提高附加值,以增加生产收益。
对于大的农业生产区域,土地集中也更便于经营者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
海城市牛庄镇北关村全村流转了2280亩土地,在流转前,市、镇、村三级班子就研究了流转后的土地使用问题,做好了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7个农业产业规划区。镇政府还联系了沈阳农业大学及海城几个专业的种植公司,免费为承包者提供相应的生产技术服务,初步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农业公司化管理、销售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