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即将结束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工作、较好完成一季度各项任务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确保沈阳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
年初,市委作出开展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的决策部署后,各调研组思想统一、认识深刻,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科学安排时间和工作,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调研工作中来,做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大力发扬《寻乌调查》深入唯实的调研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正扑下身子,一竿子插到底,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车间、商务楼宇、宾馆酒店、村屯农户等一线,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最真实、最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真实情况。据初步统计,共发放调查问卷近万张,走访各类企业千余家,召开座谈会90余个,深入挖掘和剖析典型企业近百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各调研组在“研”字上狠下功夫,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自身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现实分析与趋势分析相结合,理清了存量优势、找出了发展短板、发现了增长潜力,提出了实招良策,形成了一批时代性、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高质量、高水平调研成果。到目前,各调研组已基本形成产业发展状况总报告5篇,分报告和学习考察报告等近50篇,总文字量60余万字。
这次大调研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预期效果。通过大调研,我们摸清了家底,对振兴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沈阳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更准确的判断。通过大调研,我们找准了问题,对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存在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真正找到了“短板”和“瓶颈”。通过大调研,我们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找到了着力点和突破口,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聚焦、措施更加务实。通过大调研,我们锤炼了作风,在全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现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的全面回归,巩固拓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总之,这次大调研组织有力、成果丰硕,必须给予充分肯定。这次大调研的成功实践,深刻揭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生动诠释了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大意义。
总的来看,这次大调研之后,我们对沈阳的振兴发展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估价,归结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成就不可低估。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战略以来,我们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取得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这些年是沈阳经济发展最快、结构调整力度最大、城乡面貌改观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们不仅兑现了“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庄严承诺,更为在新的起点上把沈阳振兴发展推向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强大力量。二是问题不能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批示中指出,老工业基地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深化改革。通过这次大调研,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重要批示的认识和理解,深度挖掘了沈阳老工业基地需要攻克的“难关”,切实找到了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坚定了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破解“新东北现象”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振兴任重道远。新一轮振兴发展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展开的,与十年前相比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些新趋势、新变化,依旧采用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继续闷着头铺摊子、不看市场需求上项目,就会贻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时机,延缓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市场的手段谋划和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用更加主动作为、拼搏进取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新一轮振兴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保障。实践认识永无止境,调查研究永无终点。面对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新形势,面对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新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好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把调查研究作为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围绕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调研,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以此指导和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增强调研时效,强化成果运用,不断推进调查研究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调查研究成为汇聚智慧力量、促进科学决策、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法宝。
这次大调研活动就要告一段落了,但调研成果的分析、研判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评估、听取意见,最终形成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市委、市政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善于运用这些调研成果,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起草和关乎全市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定时运用好大调研成果。通过这次大调研反映出来的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和现实存在的问题,要由市政府各位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列出清单,限期解决,切实让基层感受到我们这次大调研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关于对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工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整个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通过这次大调研,使我们对主动适应新常态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增强了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面对新常态,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确保在新常态的考验面前脱颖而出。在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十个问题,作为新常态下和大调研后的初步思考。
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和振兴发展的希望所在,新常态下不仅要保持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持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着力做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层级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当中,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沈阳的优势和看家本领,但产业升级滞后、配套能力不强、效益水平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瞄准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生产流程再造和技术、产品更新,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一是推动信息技术向生产环节渗透,用智能装备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设备,促进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同质粗放生产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绿色生产转变。二是推动制造业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促进制造业生产链条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再制造等环节延伸,打造制造业升级版。三是推动产业组织分工细化,通过并购重组、有序转移、集群集聚,引导产业组织结构由小而散、大而全向集中度高、协作紧密方向发展。
2.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是增创发展新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大引擎。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必须坚持“无中生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科技资源、技术装备等优势,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做大做强IC装备、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建筑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逐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和支柱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大趋势,加快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立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会展、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业态,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三是要创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产生态为引领,加快建成一批生态观光、田园采摘、民俗创意等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更多优势企业和项目,提升农产品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率,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全面实施信息化战略。推动社会信息化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选择。当今社会,信息化不再只是与工业化的融合,而是无处不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的产业革命的特点是“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有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制造业有了工业4.0,互联网+城市信息化有了智慧城市。要顺应“互联网+”趋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为全方位实施信息化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要着眼于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催生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让智能化融入到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沈城人民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美好的生活。
4.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是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常态下,能否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关键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中央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以浑南区为核心,以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沈阳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借鉴武汉高新区的做法和经验,全力做好与国家相关部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认真做好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示范项目设在沈阳。要积极争取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赋予研发团队研发成果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提高研发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支持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真正给体制内的科技人员“松绑”,有效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强化顶尖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和引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5.积极推进新一轮区划调整。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按照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我们在2010年启动了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践证明,这次局部区划调整,极大地释放了发展势能,助推了沈阳都市区核心功能的拓展和产业的加速集聚。城市区划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止符。从全国层面看,仅去年,就有近30个城市进行了区划调整。我们一定要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对行政区划作进一步深度调整,不断优化拓展沈阳发展的空间格局。要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以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努力构建沈阳都市区发展新格局。
6.下决心做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城市及经济区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几年来,我们虽然争取到了综保区这块牌子和相关政策,但是综保区发展还相对缓慢,开放窗口、技术高地、经济龙头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东北区域海关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难得机遇,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气魄推进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大发展、快发展。要巩固夯实辽中区块,并逐步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精选出口加工和保税业务充分的龙头企业入驻,加快形成“高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的新格局。要规划调整浑南区块,依托机场空港优势,重点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维修、保税加工、展示交易等产业,加快打造大型航空枢纽。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眼光还应放远一些,胆子还应再大一点,把综保区的发展目标定位到建设自贸区上。现在就要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启动自贸区的调研、论证和创建工作,抓紧研究,加快推进。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辽中、铁西、浑南连接起来,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成富有沈阳特色的自贸区。
7.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全面振兴的新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加以推进。在妥善处理母城发展和周边区域、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适度超前和量力而行、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关系的前提下,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把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划引领,把沈阳新型城镇化这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产城一体,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千万不能出现有城无产、空城鬼城现象;坚持统筹推进,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良好城镇环境,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总之,要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切实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8.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加快构建,拼资源、拼政策的老路已经成为“过去时”,新常态下城市比拼的焦点将转向以宜居程度、服务水平为重点的环境竞争。只有打造发展环境的新优势,才能赢得振兴发展的新空间。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优化硬环境。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下大力气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持久发展。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补齐城市功能,使沈阳成为企业和人才追求向往的宜居城市。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软环境。这次大调研,企业普遍反映我们的营商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必须设定时限、彻底解决,树立诚信政府形象。要强化服务意识,在政策法规、行政效率、服务理念、文化氛围等涉及软环境建设的工作上出实策、做实事、求实效,努力把沈阳打造成环境好、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能够牢牢吸引和留住各方商客的宜业城市。
9.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新常态下,对外开放已经从招商引资为主转向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竞争。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内资与外资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立足自身优势,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服务业态新的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扩大对外开放空间,特别是抓住中德产业园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共建机制,扩大对德招商引资范围,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树立中德合作新典范。要加强对内开放,积极对接“沪企辽宁行”等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特别是要依托沈阳经济区,更好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进程,推进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协调互动,努力构建统一共享、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中俄能源合作等战略机遇,鼓励支持更多企业进行全球布局,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影响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推动我市产业、资本向中小经济体及后发国家和地区转移,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10.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新常态下,改革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推进改革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只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达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我们认为,新一轮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二是建设完备的法治社会。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依法依规清除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合法权益,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改善。要最大限度简政放权,下决心砍掉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还权于市场,给企业松绑,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推动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要下决心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建立改革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分类别多渠道帮助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的办法,推进战略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建立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在具体推进中,要区别对待,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确保取得实效,真正使改革的新红利更多转化为发展的新动力。
三、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谋划之年。市委将超前思考、科学谋划,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请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后,指导全市“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把这次大调研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谋划“十三五”的重要依据,把调研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好对策、好建议,形成的一些好思路、好举措充分吸收到“十三五”规划中去,使我市“十三五”规划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的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结合这次大调研,我们将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应该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任务应该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这一总目标、总任务深入研究、集思广益,以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改革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内涵,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明确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配套战略和具体任务,以确保沈阳继续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
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以全面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包容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以绿色低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推动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相促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统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把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以改革促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真正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四是坚持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更加自觉地把城市发展置身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进一步明确协同发展思路,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实现城市发展新提升和区域发展新跨越。五是坚持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相一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树立服务民生抓生态、改善生态惠民生的价值取向,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共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志们,适应新常态,施展新作为,谋求新发展,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希望大家迅速行动起来,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引导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绝不意味着在发展上可以松一口气了,甚至可以任由经济增长下滑而无所作为。全市上下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加大工作力度,抓好重大项目的开复工,推动产业项目全面提速,加快城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经济运行的跟踪调度和组织协调,确保沈阳在全省率先走出困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工作落实,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沈阳继续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5年4月10日)
编辑: zfw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