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坚持开发式扶贫 “十二五”减少贫困人口31.9万

15.10.2015  14:20

眼下,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景区秋色正浓,日渐泛红的枫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9月25日晚,青山沟镇扶贫移民小区的于振波家灯火通明,10多位来这里游玩的客人入住他家,品尝着满族风味农家饭菜。“我家原来住在大山里,出行、吃水等都很困难,搬出来后不仅这些问题解决了,大家还一起办起了农家乐,一年赚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于振波高兴地说。

这几年,丹东坚持开发式扶贫,以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有效地缩小了农村贫富差距,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据扶贫统计监测,“十二五”期间,全市预计减少贫困人口31.9万人,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年均减少6.4万人。

宽甸青山沟镇青山沟村和虎山镇长岗子村80个贫困户居住在极为偏远,而且处于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去年,丹东市政府对这里实施了集中搬迁,80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扶贫移民小区。“考虑到搬迁之后的经济来源问题,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我们鼓励他们发展民俗风格农家乐为主,从目前情况看效果非常好。移民小区旅游时段每天户均接待20人,食宿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每月的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宽甸县扶贫办主任曾繁强向记者介绍说。针对山区贫困人口面临“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丹东采取了移民扶贫搬迁异地安置工程。通过移民搬迁,有组织有计划逐片推进,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生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发展问题。

据悉,通过生态移民扶贫,五年来丹东市投入2500万元财政移民扶贫专项资金,对居住在偏远山区“行路难、通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贫困户,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实施了移民搬迁1267户。全市投入财政到户扶贫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扶贫互助社121个,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长效互助扶贫机制已经形成。扶贫互助社累计投放资金90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投入3亿多元,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位于大山深处的红石镇依托瑞栗食品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该企业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买草莓苗80多万株、树莓苗176多万株全部无偿发放给当地的贫困农户,使红石镇从没有一个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到现在拥有草莓基地1000余亩、树莓基地3000余亩。目前,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多达2000余户,其中贫困户800多户,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

几年来,产业化扶贫很好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贴息扶贫和政策牵动,丹东共培育瑞栗食品、光太药业、东潆板栗、君澳食品、华旭食品等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64家,其中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6家。通过引导企业到贫困村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1.2万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并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丹东社会力量合力参与扶贫开发机制基本形成。各涉农部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将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倾斜,帮助贫困村培育和发展致富主导产业,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农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卫生、危房改造、信息等方面较“十二五”初期,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企业、群团等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公益性扶贫,已经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从2014年7月开始,从市、县(区)、乡党政机关抽调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向189个贫困村(包括124个省定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一年来,共实施项目171个,协调投入资金2886万元。其中实施基础设施和各类民生项目81个,发展产业项目35个,直接为群众解决问题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