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超级稻新品种稳粮增产又增效
近年来,我国的水稻育种专家通过科技创新,成功选育出一大批优质多抗的超级稻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仅龙粳31这一个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5248.5万亩,是15年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共增收稻谷35.8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达100.2亿元。
众所周知,与其他水稻相比,超级稻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特性。多年来,超级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世界饥荒等事关人基本生存的问题上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超级稻高产与优质、抗病不协调的矛盾不仅长期制约着水稻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水稻育种人竞相攻克的难点、焦点与热点。
多年来,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专家的支持下,我国超级稻新品种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尤其是2014年立项的超级稻育种项目——“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如今已经成功实现高产与优质、抗病相协调超级稻育种上取得了新的成果。
据介绍,该行业专项由中国水稻所与四川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研究中心共同参与。水稻专家针对我国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抗病不协调的矛盾,通过种质资源的发掘、鉴定、研究,创造性地以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高原粳稻血缘的恢复系为不育胞质供体,育成了多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细胞质不育系,组配的超级稻新品种协调了高产与优质、抗病的矛盾,在我国南方稻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行业专项的专家们还应用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方法和早代鉴定稻米品质筛选评价技术,培育了一批“优质、丰产、抗病和广适”有机结合的内香系列杂交稻新组合,组配育成37个杂交稻新品种48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据了解,通过对2003—2014年参加的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的内香系列组合数据统计表明,该系列组合无论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性,均比对照有显著提升,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差、抗病的难题。
好品种还要有配套的集成技术。据了解,该行业专项成果育成的新品种,通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高产制、繁种技术研究,形成了以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宽行稀植、定量控苗、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技术为核心,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益,有力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应用。据统计,截至2014年,高原粳型内香优系列杂交稻品种已累计推广1.41亿亩,其中成果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8300余万亩,新增稻谷23.4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9.27亿元,利用本成果育成的不育系,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13家单位(个人)共组配育成10个组合11次通过省级以上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