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扎根服务基层 ---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郑艳春
全力以赴为核电等重点项目服务。投资1300亿元人民币的徐大堡核电站坐落在徐大堡境内,2010年以来,她带领镇、村两级干部,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全力以赴为核电服务。截止到目前为止,两期征地共计3126亩,动迁336户。涉及征地、动迁资金3.7亿元全部及时发放到位,无一人上访。三个高标准动迁居民安置小区都已建成并以全部入住。核电配套服务工程已于2013年开始启动,核电服务中心已经交付使用,基础设施配套正在有序推进,5.7万平方米的中核建生活区主体已经完工,2015年末将全部入住。圆满完成了17公里滨海大道动迁和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为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2007年开始,利用5年的时间,建成了葫芦岛最大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共为老百姓协调贷款1亿元,建高、低压线路22公里,修棚间作业路28公里,建高标准大棚5000栋,建全省最先进育苗中心1万平方米。仅蔬菜大棚1项,全镇每年增加收入1亿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2010年全镇海参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3万余亩,成为辽西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2014年2月又被评为辽宁省特产之乡“海参之乡”,此外多宝鱼养殖面积也达到了100万平方米,淡水养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核电站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徐大堡风情小镇。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旅游度假、居民生活和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五位一体的徐大堡风情小镇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她舍小家、顾大家,关爱百姓。2006年2月24日凌晨,郑艳春得到消息,台子里村渔民杨顺的渔船停泊在西南32海里处,因八级大风船桅杆折断,8名船员随时有生命危险,她立即和几名干部取得联系,因大雪没膝盖,汽车无法行驶,她们只好徒步40公里赶往码头,边走边与葫芦岛、兴城两级渔业部门取得联系进行施救,还组织本地30艘渔船向出事渔船靠拢。她们走了近五个小时,不知摔了多少跤。经过多方救助,出事渔船终于靠岸,8名船员全部获救。作为党委书记,郑艳春从来没有忘记徐大堡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低保户和抗美援朝老复员军人,每逢佳节,她都要亲自去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