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

23.02.2016  15:05

  赵勇在《人民日报》撰文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但其话语权不是天赋的,也非自封的,要靠主动作为才能不断增强。

  引领整合与亮出底线: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今天,面对其他社会思潮,一方面,要直面思想多样化的客观现实,积极引领整合。引领整合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强调划界批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强马克思主义面向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诠释能力。

  感性政治与感性表达:把握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传播规律。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传播规律要求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需要理性表达,也需要感性表达,以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进行卓有成效的传播。可以说,现代文化传媒化不仅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也改变了意识形态存在形式。

  日常生活与利益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在日常生活领域,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构背后的利益逻辑,通过利益逻辑现实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注重意识形态的利益逻辑,就要以利益增进的方式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研究群众心理和利益构成,把握日常生活中人们基于利益的认知特点,摸准群众思想的实际;需要立足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含的人文关怀,把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的东西作为最基本的“”。

  “听得到”与“听得进”:构建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话语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兼具时代眼光和国际视野,反映和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的深刻变化,调整、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不仅要让人“听得到”,更要让人“听得进”。这需要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