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多措并举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东北新闻网讯(记者 韩雪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每天关心的问题。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全省各市成立食品检验中心,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规章制度和监督队伍,努力保障着全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省政协委员杨国平认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很多群众依然在为买不到对味的食品而焦虑。目前辽宁食品生产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食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杨国平委员建议,辽宁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在食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建立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者按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加强食品产地管理。食品生产产地的土壤、水体、大气环境质量等要符合食品生产要求,对食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
同时,加强食品生产管理,包括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治理力度和健全食品质量检测体系。
发挥农技推广作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农作物新品种;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多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和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等。
今年6月,省农委给予了答复。2017年,全省将一方面加大标准更新速度,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增加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数量,全年计划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70个,实现大宗品种绿色生产操作规程全覆盖。同时,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进一步健全农业地方标准体系,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增加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数量,实现大宗品种绿色生产操作规程全覆盖。
另一方面,将重点做好耕地污染状况例行监测,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制度,完善我省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辽宁制定了《2017年辽宁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从源头保障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此外,今年我省将在全面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示范县建设,力争实现我省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和完善中小食品企业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辽宁进一步优化精简许可管理,将食品生产许可审批环节从8个精简到3个,完成全省6010家食品生产企业“一企一证”清理整合工作,企业实现就近办证、网络打证,审批发证时限缩短74%,食品生产许可办理平均时限压缩至7天,审批发证效率全国领先。
下一步,辽宁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推动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督促企业重点推行内部风险隐患排查、内部产品检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向社会公开承诺以及食品药品安全定期报告制度等5项管理制度。按照风险分级监管要求和重点风险问题清单,促进全省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不断提升。
同时,依法公开监管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和公众关切。围绕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产品安全大抽检,抽检信息要公开。聚焦问题提高抽检效能,突出问题导向,侧重抽检安全风险程度高、日常消费量大、社会反映强烈、易受环境影响和需要一定保藏条件的产品。提高产品抽检对监管工作的总体贡献,完善抽检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计划抽检、专项抽检、评价性抽检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体系。进一步优化样品采集、数据报送、核查处置、统计分析的抽检监测程序流程。强化承检机构考核评价,确保检验数据客观准确,提高问题发现率,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效防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韩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