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帮600多残疾人找到工作
每天下午是托养的智力残疾人自由活动的时间,邢敏在辅导他们绣十字绣。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金松摄
出生4个月确诊双下肢麻痹,可邢敏却从没让自己的心理残疾过。
从2005年10月成为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至今,邢敏帮助过的残疾人不计其数,有六七百名残疾人在她的努力下找到了工作。
而邢敏创建的本溪阳光家园残疾人会馆,帮助残疾人就业、择偶、学手艺,托养看护智力残疾人,更是成为智力残疾人的乐园,她也被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
把残疾人衣食住行挂心上
2005年,邢敏42岁,成为所在本溪明山区建光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
其实,那时邢敏经营的五金商店正红火。可是她觉得人不能自己富裕了,就去享受,而应该想如何去回报社会,关心那些生活艰难的人们。
于是,邢敏拖着残疾的双腿进张家、出李家,详细了解了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身体状况、特长、是否享受低保、是否参加医保、有没有工作、最需要什么帮助等情况,建起了社区残疾人资料库。
邢敏常说,残疾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她把残疾人的衣食住行都挂在了心上。
残疾人梁承志有3年的失业金没领到,邢敏隔三差五就去帮着找,一开始,对方以为邢敏是梁承志的亲戚,总是搪塞应付,了解到邢敏和梁承志无亲无故后,很受感动,也帮着她跟上级部门协商,最终梁承志的失业金全部落实。
工伤致残的李平遭到丈夫的冷遇,成天以泪洗面。邢敏没事就去开导她,同时做她丈夫的思想工作,两口子终于重归于好。
工作中邢敏发现,大多残疾人都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她就想,只有让更多的残疾兄弟姐妹实现就业,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
于是,她多方联系,结合手中掌握的残疾人信息,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具备相应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自费复印了企业用工信息单,送到社区每个残疾人家里,帮助他们就业。
陈武德的妻子和儿子都是智力残疾人,自己又下岗在家,靠低保救助度日。
邢敏走访送去米面后又四处奔走,帮陈武德的儿子找工作,她的热心感动了中兴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的领导,答应让陈武德儿子进厂工作。
创建残疾人会馆
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2007年9月,邢敏挂牌成立本溪市唯一一家残疾人会馆——阳光家园,两年后被正式批准成为残疾人民间社团。
最开始,邢敏是想通过会馆把各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聚拢起来,“大家在社区都没有办公桌,我就拿当专职委员给的200元钱租了个小房,大家在一起,有什么事情也好发挥集体的力量。”
后来会馆吸引了更多残疾人,邢敏就在会馆里开设了残疾人康复、培训、娱乐、交流、心理治疗等项目,许多残疾人亲切地把会馆称作“自己的家”。
2009年,“阳光家园”的主要职能转移为托养智障人士,30多名智力残疾人慕名而来。邢敏告诉记者,“这些人在家里就得有家人陪着,一家人都给绑住了,白天把他们送到我这里,我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就能解脱出来,做点营生。”
一开始,“阳光家园”会馆的费用都是邢敏来出,还要环境好,还要省房租,邢敏说会馆几次搬迁,最后她自己掏钱买了一处100多平方米、两室两厅的楼房,“有地热、离马路还远……”
而这里,也就成了30多名智力残疾人的乐园。
30岁的张瑜患有唐氏综合征,说话不清、算数不明,可是她身体的协调性却很好,爱好跳舞、也擅长跳舞,在会馆里还学会了十字绣。记者采访时她一直在身边,帮着搬椅子、递水。
邢敏说,智力残疾人一是要吃好、二是要开心。会馆里做饭的是邢敏的丈夫,30多人的伙食每天都不重样。
“吃好了再玩得开心,他们就不犯病,好几个孩子都有癫痫,在家里总犯病,到这来基本上很少犯了,心理上放松、精神也愉悦啊。”
邢敏说,照顾智力残疾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尊严,而有尊严的重要前提就是让他们有生活能力,因此,“阳光家园”每天上午都要上课,教大家写字、做手工、做游戏。
邢敏告诉记者,在度过了最开始的困难期后,“阳光家园”得到了本溪市残联的帮助,现在每年给拨款10万元,还有好心人给送来米面肉菜,自己的负担减轻了许多,每年,还能领着大家出门旅游。
现在,邢敏已从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岗位上退了,不过,她又开始琢磨起更多事。她说,自己和这些孩子也不能总是靠着拨款和好心人帮助,得为孩子们想个后路。
邢敏透露,她想领着孩子们开个小厂,“哪怕是摆摊卖点生活用品也行啊,这样他们能自己谋生,我也就放心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