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辽沈大地改革潮》:全国翻两番,沈阳怎么办

31.12.2014  18:31

  经济管理还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基本上属于以“大锅饭”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以“一大二公”供给制为基础的工业管理体制,我们的企业大多数还是生产型,没有过渡到生产经营型,还不善于开辟两个市场,不善于由单一计划经济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不善于依靠技术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转变。

   一、沈阳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研究和制定沈阳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适应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总要求,必须从沈阳的市情出发,正确认识沈阳在全国经济建设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沈阳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沈阳地处松辽平原南部,市区南部、北部和西部有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东南、东北山区非金属矿储量也较丰富。沈阳周围与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化纤之城辽阳和新建的煤炭基地铁法毗邻,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密集城市群,具有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沈阳农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量与温度适宜,又靠近大城市,具有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良好条件。沈阳位于沈山、沈哈、沈大、沈丹、沈吉五条铁路干线的交叉点,是沟通关内与东北三省的咽喉和枢纽,具有扩大生产和发展流通的便利条件。正是依托这些有利条件,沈阳较早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工业总产值、商品和物资的吞吐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居于前列。可以说,沈阳具有的这些优越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在全国是不多的。有人把沈阳与周围的城市群比作“东方鲁尔”,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沈阳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前,沈阳是一个以修配为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性质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沈阳重点建立了机床、风动工具、电线电缆、矿山机械、通用机械、电力机械等机器制造工业;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了燃料、动力工业,冶金工业和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以及一批国防工业;70年代,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和电子等新兴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从而使我市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综合性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目前,沈阳拥有工业企业3300多家,工业职工120多万人,固定资产原值78.6亿元。去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2.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4.4亿元。大型机械工业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沈阳许多机械产品面向全国,担负着支援全国的重要任务,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车床占全国的18%,钻床占全国的15%,镗床占全国的13%,凿岩机占全国的65%,气压机占全国的23%,暖风机占全国的38%,大型变压器占全国的28%,高压断路器占全国的50%。其他一些有色金属、化工医药、轻纺产品等,也都在全国占有一定比重。近几年,轻纺工业也有了进步,沈阳的味精、高压锅、钢锹、啤酒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

  再次,沈阳的科学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全市有独立的科研院所128个,科研部门职工占全省的49%,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五位,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有许多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全市有大专院校19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37所,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基地。在贸易、金融、信息等方面,也是辽宁以至东北地区的中心。

  总的来说,沈阳依托优越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建立和发展起了一个重工业城市。它不仅是辽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是全国实现四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国经济建设的总布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过去的30多年,沈阳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全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机器设备、相当数量的建设人才和建设资金,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工业基地的应有作用。今后在四化建设中,仍然有条件也有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我市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到1982年,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已由“五五”时期的31%提高到40.2%,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扩大了服务领域,产品的适应性有了一定提高。调整了投资使用方向,轻重工业开始趋向协调发展,长期失调的“骨肉”关系有了一些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建立了一批新的生产联合体和生产、科研联合体。各行各业经过整顿和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有所加强,产品的制造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为进一步发挥沈阳重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

  在看到我们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

  一是迫切需要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经济工作实行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调动了各地区、各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但是,经济工作中多年来“”的影响、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解决。经济管理还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基本上属于以“大锅饭”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以“一大二公”供给制为基础的工业管理体制,我们的企业大多数还是生产型,没有过渡到生产经营型,还不善于开辟两个市场,不善于由单一计划经济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不善于依靠技术进步。

  二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我们长期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存在“三老”问题,设备老化、技术老化、产品老化,严重影响了竞争能力的提高。据对全市10个工业局的4.88万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调查分析,役龄在15年以上的占36%,在10年以上的占64%,还有17%的设备超期服役需要报废,有的全国骨干企业的设备平均役龄高达20年以上,以致效率低、精度差,保证不了产品质量。在工艺方面,无论是冷加工还是热加工,多数还是沿用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加工方法。许多新技术,如真空冶炼、电子计算机控制、激光技术等,还远没有普遍应用。特别是测试手段落后,已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由于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水平受到很大影响。据对2800种产品分析,绝大部分产品属于五六十年代水平,同国外相比大约落后20年。

  三是我们受传统经济体制束缚比较深,面临着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活力,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作用的紧迫任务。我市工业集中,门类比较齐全,客观上有发展生产的综合优势。但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领导多头、管理分散,割裂了企业间内在的经济联系,大中小企业不能有机结合,造成社会经济效益差,影响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在微观层面,由于“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微观经济效益也很差。

  四是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面临着在努力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作用的同时,如何积极争取后备项目、争取国家项目,增强后劲的紧迫任务。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看,许多先进地区发展了一些新项目,还储备了一些项目,而沈阳近期没有什么新项目,也没有储备,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30多年来,总的来看,我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是高的,但解剖一下,1960年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低于全国、全省,60年代出现了10年徘徊,70年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型项目,工业总产值仅增长1.4倍。而北京、广州、南京、上海、武汉、大连等城市都增长近两倍或两倍以上。近20多年来,沈阳与原来工业产值比沈阳高的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原来不如沈阳的城市与沈阳的距离越来越小,有的已经超过了沈阳。比如,1960年,广州、武汉工业总产值只分别相当于沈阳的35%和41%,目前这两个城市已先后超过了沈阳,使沈阳在全国的位置由第四位降到第六位。一些规模比沈阳小的城市如大连、南京等也正在迅速赶上来。1960年,大连、南京的产值分别只为沈阳的47%和29%,现在却上升到近80%。

  分析现状,研究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我们从沈阳的战略地位出发,努力探索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群众性的大讨论,制订一个正确指导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重大问题

  关于改革长期束缚我们的传统经济体制问题,党的十二大之后,中央在推进农村改革的同时,正在着手研究城市改革问题,我们争取先行试点。现就我们自己需立即着手行动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

  (一)关于能源和水源问题。能源和水源是制约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耗能大户,年耗能折合标准煤大约720万吨,而自身燃料动力工业比重很小,绝大部分依赖国家调拨。因此,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市计划部门根据今后20年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节约等因素,初步预测,到2000年我市能源需求总量折合标准煤大约为1460万吨,比1980年的705万吨增长1倍多,平均每年增长3.7%。这些能源如何解决?只能一部分靠开发建设和调入,一部分靠节约。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抓好经国家批准的能源建设项目的落实,做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现在我市能源利用率大约只有27%,比工业发达国家要低20%以上,也略低于我省28%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们节约潜力很大。今后要努力降低消耗,力争使单位产值耗能量平均每年下降3.3%,使能源有效利用率达到40%左右,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底线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综合节能观念,把能源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关于水源问题。1981年我市日用水量为172万吨,据预测,到2000年可能达到375万吨,比1981年增长1.2倍。用水矛盾很突出。一是供水不足,现在大约日缺水25万到30万吨;二是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据实际观测,在市区北部以及铁西地区140平方公里范围内,1977年平均下降了1.04米,1978年下降1.61米。如按现在的速度开采下去,再过十几年,沈阳的地下水恐怕就要枯竭。还有个水质恶化的问题,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使地下水严重污染。水的问题,数量、质量上的矛盾都很突出。怎么解决?也是一方面积极开发,另一方面靠节约。在开发方面,对石佛寺和李官堡水源正在开发建设,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日供水量可增加60万吨。再长远怎么办?能否考虑从大伙房水库引水,增加城市供水,甚至设想从辽河引水。在节水方面,潜力也是很大的,目前工业循环用水率仅34.4%,据说上海已达到60%,大连达到75%,如果2000年以前我们能达到65%,就等于新建了一个日供水100万吨的水源地。因此,要在节水方面多下功夫。

  (二)关于老企业技术改造问题。要使沈阳的经济有个较大发展,必须狠抓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推动技术全面进步的手段,为此要做到三个更新:一个是产品的更新,一个是技术工艺的更新,一个是装备的更新。产品落后,销售就会发生堵塞,再生产就会中断。三个更新的核心是产品更新,以产品的更新带动其他的更新、带动技术改造。我们可不可以设想今后20年,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有一个根本性变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手段、重点产品的制造技术有一个大的改观?其中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部门,应当先走一步,有个超前期。

  怎样搞改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最近的5到10年能不能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利用外资,加速技术改造进程。50年代我们为迅速建立起实现工业化必备的基础,迅速填补一批空白,曾经从苏联大批引进技术、设备,使沈阳在很短时间建立起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耽误了几十年。能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仍然像50年代那样,大批地引进先进技术,尽快把失掉的时间抢回来,争时间、抢速度、上水平,通过正确的政策和不懈的努力,很好地消化掌握先进技术,以求跟上或赶上世界水平。这就是我们加速技术改造的重要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也搞了一些技术引进,但进展很慢,只搞了58个项目,其中包括补偿贸易、外汇贷款、买方信贷、许可证贸易、中外合资等,共用外汇255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7089万元。而上海从1980年到1982年底,利用外资项目404个,总额3800万美元,今年还要落实2400个技术引进项目。天津提出,在“六五”后3年每年引进技术的规模为2亿美元。相比之下,我们的步伐太小,速度太慢。因此,当前的技术引进,非得摆到工业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不可。如何确定具体的目标,请大家讨论。

  技术改造的核心是资金问题。沈阳市预算内工交企业1982年利润留成1.97亿元,折旧费企业提留6000万元,加上上缴后返回的6000万元,共3.17亿元,另外每年提供技改的贷款大约2.2亿到2.5亿元。这5亿多元,如能集中80%用于技术改造,8年时间就可以把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的设备全部更新一次。所以,资金问题并非无路可走,关键看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技术发展战略。我市每年留成外汇790万美元,加上国家分配的地方外汇130万美元,共计920万美元。每年外汇贷款,预计争取1000万美元是问题不大的。就是说,每年可得到2000万美元的外汇,如果再搞些合资经营、利用外资的项目,资金就更充足些。如何筹来技改资金,也请大家出主意。

  (三)关于大力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问题。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是今后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目前我市有2600多个集体企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江苏经济近年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市委要求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我看这方面要突破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再以全民的模式办集体企业,真正贯彻市委提出的“经济独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二十四字方针,切实把集体企业办成群众集体所有的企业,这就要大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再一个是要解决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的问题,真正做到拾遗补阙。今年一季度城镇集体企业产值增长16%,全民企业仅增长5.1%,可见集体企业潜力很大,只要政策对头、加强领导,还能以更快的步伐前进。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究竟以多少为宜,还有待大家讨论后拿出意见。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