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约20%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
省教育厅要求全省高校根据33项指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评,涉及咨询服务、危机预防等8个方面。
省内所有高校都要对照《测评体系》,向省教育厅报送自测情况。根据相关高校测评结果,如“优秀”或“达标”,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组实地测评、抽测,如“不达标”,学校要说明未能按时达标的项目及原因,并报告达标的时间表及政策措施。
要求:开展新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
自评指标体系分为8个大项、33个小项,每个指标体系都是要求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做的。例如,要求学校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等。
在师资队伍方面,应按师生比不少于1: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且配备专职教师人数不少于2名;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在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安排16-32学时、1-2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在危机预防方面,学校应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学校按每年生均经费不少于10元的标准纳入预算,专款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近半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辽宁省著名心理专家、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张国臣表示,经过近四年针对辽宁省内专、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发生比较明显心理问题并伴有症状的学生约为20%。“如果有轻微心理问题或无明显生理症状的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问题都算上的话,数量非常大,在50%左右。严重心理问题有失眠、不爱说话、逃避等明显症状的近2成。”张国臣介绍,大一、大二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期,数量、严重程度都是最大的。随着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大三是心理平稳期,到大四时,就业、面试等问题成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新一轮心理问题集中爆发。
趋势:学校越好学生心理问题比率越高
从不同类型学校来看,专科院校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最高,整个趋势为越好的大学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越高。“重点本科最高,一本高于二本,整体趋势一定是这样。”张国臣解释,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越好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接触社会和人际关系越少,社会化程度越低,对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对越差;二是越好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心理优越感越强烈,对学习成绩、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恋爱得失等问题越敏感,承受能力越差。
张国臣解释,在不同的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也不一样,大专等高考门槛越低的学生贪玩不爱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偏多,重点大学人际关系、升学压力、毕业就业等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占多数。
新生易自卑孤独 老生多愁恋爱和就业
辽宁省著名心理专家、辽宁省家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杨子表示,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分3类:
一是不适应生活环境,包括地域习俗不适应、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不安等,比如北方同学习惯一周一洗澡,南方同学要一天一洗澡,认为北方同学不爱干净产生苦恼等;
二是人际障碍,难以跟同学或室友和谐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交往技巧,因此感到孤单、苦闷;
三是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在高中是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平台更高了,身边涌现出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自卑感就慢慢出现了,导致心理失衡。
杨子认为,大三、大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也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爱恋问题,例如单恋、失恋、恋爱与学业关系难以调和、情感破裂导致报复心理等;其次是学业问题,经过两年的专业课铺垫,学业水平会在大三拉开差距,同时要陆续面临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研、考托、雅思等一系列挑战,矛盾集中爆发;第三是就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