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三大商务区接过大连转型发展“接力棒”
12月天寒地冻,位于大连东港商务区的国际会议中心却迈进了火热的“演出季”。今年一年,东港商务区没闲着:占地20万公顷的音乐喷泉广场创造了一晚8万名观众参观的纪录;6公里长、80米宽的超级滨海景观大道,每天迎接大量亲海市民;众多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和星级酒店,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挂出了招牌。
2007年开始动工,面积6平方公里,历时7年建设的东港商务区已经完成了填海护岸、大型广场、游艇港、市政配套等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将全部开放。在东港商务区一脚迈进“世界一流商务区”的同时,大连主城区的梭鱼湾商务区、新机场沿岸商务区也悄然完成布局。
正在建设的三大商务区,规划承载人口超过百万,覆盖面积近150平方公里,全部瞄准了现代高端服务业。这不仅形成了大连新的城市功能架构,也开始“接力”人民路、星海湾等传统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将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推向新高度。
大连主城区的岸线资源以前一直被工业企业占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东港商务区曾是大连港的一个油品、货运码头,聚集了染料厂、化工厂等污染企业。在历史上,这里还是城市东部地区的主要排污口。距离东港不远的梭鱼湾商务区则是“大钢、大化”两家企业的旧址。因为这道“工业墙”,一度造成大连市民“守海而不能亲海”。
新机场沿岸商务区的情况略有不同,其位置处于大连北部城乡接合处,但区域内的产业,以前是落后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处于交通咽喉,却一直发展不快。 ”
城市要转型升级,“退二进三”是必然。 “退二”是工业企业搬迁,“进三”是用现代高端服务业进行产业置换。这几年,大连依托三大商务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新的功能布局。
“腾笼换鸟”不是简单的城区改造,而是投入巨资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商务区不光要有能力把工业企业“请出去”,更要有能力把金融、商务、会议、旅游、文化等现代高端服务业“请进来”。在东港商务区,大连建设了国内第一条、长度为13公里地下管廊,采用了最先进的雨污分离技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标准“定调”,是为了高起点转型。
短短几年,三大商务区极大地完善了城市功能,展示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大连新一轮发展的“三驾马车”。
进展最快的东港商务区,可出让土地84块,目前已出让63块,实现收益440亿元。区域内已聚集了万达集团、恒力集团、荷兰凯丹集团、日本欧力士集团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万达希尔顿、康莱德、利兹卡尔顿等一大批五星酒店云集于此。 2009年启动的梭鱼湾商务区,已经完成部分基础设施。
新机场沿岸商务区规划面积最大,为140平方公里,未来能够承载90万人口。区域内的体育中心已经在十二运期间启用,高铁大连北站去年投入运营。随着医疗中心、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新机场沿岸商务区将形成空港城、体育城、康体城等六大功能区,并极大推动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