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企业在创新中找准发力点

26.06.2016  20:41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创新所带来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将引领企业走向不同的未来。  

  6月10日,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造的世界首座具备生活居住、重型设施海上起重安装功能的自升式生活平台在荷兰交工,大连船舶重工以技术创新走上海外开拓之路。

  继东莞、张家港、荆门之后,今年9月末,大连机床集团在重庆潼南区的厂房即将投入使用,总额达10亿元的1000台各类先进加工设备,正式进驻西南市场,在创新思维下,大连机床的国内市场新格局已然形成。

  走进大连机床和大连船舶重工之后,感触深刻:唯有创新才能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多方位布局,最终达成产业升级的目标。创新,让大连企业在全面振兴中找准了发力点。  

   不同在哪儿创新让高端产品脱颖而出   

  走进大连机床,钻攻中心的一台型号为TD500A的新式机床非常显眼。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台专门为手机生产企业定制的专业机床,主要生产手机壳。我们日常使用的苹果、三星、华为等知名品牌的手机,外壳都是这种机床压铸的。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手机壳,它对机床的性能要求非常苛刻。从去年开始,大连机床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替代国外技术。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手机生产企业都在用TD500A。

  去年,大连机床一举拿下1.5万台TD500A型机床生产订单。“这源于一年研发50多项新产品的强大创新力”,大连机床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宏安认为,国内机床生产行业也在爬坡过坎,国产中低端机床处于过剩状态,高端机床技术往往被国外垄断,而市场却对高端机床“情有独钟”,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突破自我,通过技术创新替代国外产品,才能抢占高端市场。

  技术创新造就了产品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企业能够抢占市场的关键所在。“这是全世界唯一一条冷热加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的机床组”,顺着赵宏安手指方向,这是由18台设备组成的庞然大物。说明书上写着,这是为江苏一家机动车零件生产企业提供的摩托车曲轴生产线。近60米长的生产线上,仅35秒钟就能生产出一件成品曲轴,日产量可达1500件,比普通机床效率提升三倍。

  企业只有提升核心技术和品牌塑造能力,才能面向市场、贴近需求。赵宏安认为,大连机床把科技创新用于实践,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摩托车曲轴生产线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研发团队用了3个月时间,“个性化定制”方案获得用户充分肯定,最终得到订单并开始大批量生产。

  与大连机床一样,技术创新对大连船舶重工来说也是同等重要。今年1月份,大船重工自主研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10000TEU集装箱船“中海之春”,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签字交工。该船的交工,不仅实现了国内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新的飞跃,而且使我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跻身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之列。

  提起“中海之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科技部部长牛淑鸿底气十足:“创新提升竞争力,这句话是我们企业的心声。我们的产品与同种类产品相比,不一样在哪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大家都在造船,但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足够,订单不够。怎样才能拿到订单?就看我们能不能创新。”  

   落点在哪儿用创变思维走活市场这盘棋

  有了高科技产品,更需要广阔的市场。如何走活市场这盘棋?

  大连机床、大连船舶重工,一家私营企业、一家国有企业,同时瞄准国际制造第一阵营。

  用创变思维,展开全方位市场布局,几乎成为两家企业的共识。

  “日本、韩国一直位于国际造船业的前列,跟他们竞争,除了技术要走在前面,根据市场走势来调整战略、合理布局更为重要。”牛淑鸿把产业布局比喻成一盘很大的棋局,“只有想到前面、做到前面,才能赢在前面。

  之前,只顾造船的大连船舶重工,转变了思路,创新了打法。通过市场布局,去年一年,围绕“做大海工,做精拆船,做强改装,做稳修船”的思路,大连船舶重工修船接单量大幅增加。通过开拓特种船改装市场,集团承接2艘集装箱船改装牲畜船项目,合同额近3000万美元,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大连船舶重工不输分毫。

  进军石化装备领域,大连船舶重工与新疆天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长兴岛化工项目上开展深入合作。在船用节能环保装备开发方面,大连船舶重工的节能导轮、双燃料船舶LNG储气供气系统取得订单,标志着国内布局点位全面铺开。

  在国际机床行业遇冷的大背景下,大连机床稳健布局市场,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兴建孵化基地,与大连机床总部形成“一鼎三足”之势。东莞孵化基地是大连机床在国内的第一家布局点,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以租借机器的方式实现共赢,企业在当地发展后劲十足。

  大连机床把布局海外市场,看作企业发展的未来。“我们打算沿着‘一带一路’线路,用2至3年时间,在50个国家设立服务中心”,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连机床已经在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土耳其等26个国家设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前店后厂”模式受到国外用户的认可和欢迎,从而提升了大连机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业内专家这样评价,不论是孵化基地,还是售后服务中心,都是为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每家企业的特点不同,但面临的发展形势和难题却有相似之处,向国际制造第一阵营看齐,多点布局的思维创新,无疑是解开市场这盘棋局的金钥匙。

   未来在哪儿“两高一低”企业才有出路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企业发展的未来。尤其在国际经济遇冷的境遇下,主动创新、主动升级的企业,才能把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造船就像造车一样,全部流水线生产,全部数据网络传输,这是工业物联网应有的状态。”牛淑鸿认为,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两高一低”的企业才有出路。

  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两高一低”?大连船舶重工把智能制造看作2016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多拉快跑”一直以来都是造船的目标,智能船舶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智商的特点,优化了船舶营运效率。今年,大连船舶重工计划交工船舶26艘,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

  国内造船业历经自动化、数字化,如今全面迈进智能化时代。“互联网+船舶”概念在大连船舶重工随处可见。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机器人……这一切都在为将来升级智能船厂打基础。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成为大连工业企业占领未来市场的制胜“神器”。

  大连机床车间的生产线,平均6台设备就有一台机器人参与其中,而这样的机床组合,只需一名工人控制。庞大的18台设备机床组,也只要两个人就能完成所有生产线的操控流程。“用机器代替人工,是工业企业向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发展的一个趋势。”赵宏安说。

  虽然,现在只有8个种类机器人小批量生产,但大连机床却把机器人制造定为下一步创新研发的重点。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大连机床开展产品升级工程,取得的成果是:产品精度在国家标准之上提升30%,国外客户订单同比增加一倍,去年销售收入161亿元,在全国机床行业中排名第一。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大连工业企业找准发力点,通过不断创新、多点布局、品质升级,一路咬牙坚持,最终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