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

10.11.2017  16:23

   旅顺博物馆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叫“

  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

  于鸿志研究并手书的铭文。

  春秋初期,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位置图。

  冉钲

  这是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也是一位收藏大家非常重视,经常带在身边研究的文物。器身上刻有的92个金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件文物就是冉钲。

  冉是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寿梦铸钲为后人展示一段重要史事:曾经偏居一方的弱小国家,经过三代人的奋斗,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参加中原盟会,雄霸一方的春秋霸主。阖闾、伍子胥、孙子、西施……一大串名字和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铭文文化研究价值大,出现最早的“”字

  “十一”期间,旅顺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器集中展出,其中一件国宝级文物冉钲(zhēng)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就这次展览看,我觉得挺全的,青铜器库房基本空了。”旅顺博物馆器物部馆员翟跃群告诉记者,判断青铜器的价值,年代因素以外,就是器身上的铭文了。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告诉记者:“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很少,多数只有几个字,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铭文才开始多起来,像冉钲,是春秋时期的,有92个字,在旅顺博物馆是很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件2500多年前的文物能够与现代人见面,它的经历都写在器物上面的斑驳铜锈里了,即使是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只能读懂其中的一小部分。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钲是中国古代一种乐器,多用铜制作,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马承源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里提到:钲似铙而大,厚重异常,最大可达89厘米,柄中上下通,可植于座上。多为单件出土,成组出土的仅发现一起,形式、大小还不是同一组乐器。他认为,钲在古代起和声或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

  与很多青铜器在确定器名时需要斟酌一番不同,冉钲在其铭文中就已经给后人留下了器名,即自名为“”。

  它的具体出土地点现在仍然不详。翟跃群同记者谈及此事,笑着说:“如果能够找到当年罗振玉收集文物时留下的账本就好了,或许这个账本就在哪个地方收藏着,一旦被发现可以破解很多谜团。

  罗振玉是这件冉钲的第一位收藏者。在他编著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中,第一次记录了这一青铜器的存在,并且写道:“此器,予得之京师,近年出土。具体地点不详。”《贞松堂集古遗文》成书于1930年,由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知道,冉钲出土于上个世纪初叶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然,罗振玉收藏冉钲之后,高度重视,有关资料显示,罗振玉此后一直将其带到身边,每有闲暇时间就加以研究。

  1931年,罗振玉在他的著作《古器物识小录》中,对冉钲铭文作了进一步考证,指出“两面各有文字九行,行五字,字多剥蚀,而中间有‘铸此钲铁’四字,则均可辨。

  别小瞧“铸此钲铁”四个字的结论,即使在现代,这也是人们在青铜器中发现的最早的金文“”字。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当中,人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专家指出,冉钲中出现的“”字,无论意思与现代是否一致,都值得人们加以研究。

  当然,冉钲在罗振玉身边只过了很短一段安稳日子,随着日本侵略者投降,苏军进入旅顺,它再一次散失到了民间。

  据罗振玉的后人回忆,1945年8月,罗振玉在旅顺的住宅来了一队苏军。苏军上尉说要借房子用,就借3个月,家里东西不用搬出去。

  当时,罗振玉的夫人丁老太太信以为真,只在家里要紧的地方加了把锁。但是罗家媳妇们明白,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就把家里的生活用品和书籍字画等装了12辆马车拉出来,慌乱中,被人偷着赶走了一辆马车。

  果然,苏军将那里变成苏军军官住宅,罗振玉收藏的大量文物至此散失到了民间。

  据介绍,此后旅顺博物馆高度重视罗振玉旧藏的征集,1954年11月9日,他们在旅顺铁山鸦户嘴村供销社收购站挑选青铜器21件,其中包括“小臣宅簋(gui)”等重要文物。1955年12月31日,征集旅顺铁山鸦户嘴村刁万柱家藏甲骨496片,清代档案等25件。

  至于冉钲的征集,时间是1957年10月30日。这一天,旅顺铁山鸦户嘴村的周士显向旅顺博物馆捐赠了“冉钲”,同时还有元代刘秉谦《竹石图》等珍品。

   金文与史书相印证,晋助吴崛起,攻打楚国

  刘俊勇介绍说,因为有部分铭文无法辨识,造成学术界对铭文的内容观点不一。

  记者查到,《殷周金文集成》汇总收录了前人辨识的结果,其铭文如下:“唯正月初吉丁亥,□□□之子□,□□吉金,自作钲铁,以□其□□□,□□□大□,□□其阴其阳,□□盂,余以行台师,余以政台徒,余以□□,余以伐徐,□,子孙,余冉铸此钲铁,女勿丧勿败,余处此南疆,万世之外,子子孙孙□朋作,以□□。

  旅顺博物馆的于鸿志借助技术手段,对冉钲锈蚀部分进行辨识研究,对铭文作了19处补释。在1974年撰写了《吴国早期重器冉钲考》,此文于1988年发表于《东南文化》上。

  经过补释,铭文的内容大致为:在正月丁亥这一天,我作为(仲雍)的后代寿梦,选择好铜打造了这件钲和敲棍,用来指挥水军的船只前进或巡游,(通行)在大河之上。(航行在河流)的南北流域,到达了宋国东北面有名的孟诸。我用它来指挥咱们的军队行军,我用它来协调两岸的步兵行止。我用它讨伐了巢国,我用它讨伐了徐国。嗟!儿孙们,我寿梦铸造了这件钲和铁,你们不要弄丢敲棍,弄坏铜钲。我居住在南部的疆土,传至一万辈以外,你们一定要团结振作,以……

  文中的括号部分,因为铭文锈蚀严重,无法辨识,是于鸿志根据同期青铜器的写法推测出来的内容。同时,于鸿志论证“”字是一个人名,也就是后代史书中记述的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国主寿梦的号,即“”。

  幸运的是,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往事,我们还有可供查考的历史资料。

  《左传》中的《成公七年》篇记有,“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这段记述,讲的是楚国的逃亡大夫巫臣怨恨楚将子反,投奔到晋国,得到晋国国君晋景公的任用。巫臣请求出使吴国,晋景公同意。巫臣到吴国后,寿梦很喜爱巫臣。于是巫臣就使吴国和晋国通好,带领楚国的30辆战车到吴国做教练,留下15辆给吴国。送给吴国射手和御者,教吴国人使用战车,教他们演习战阵,让他们背叛楚国。此后吴国开始进攻楚国,并且征讨附属于楚的巢、徐等小国。

  史料中所记内容,与冉钲多处记载似乎可以相互印证。于鸿志进一步推断,冉钲铸造年代为寿梦三年,即公元前583年,是目前所存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中,年代最早的几件之一。

  这位冉钲的铸造者——寿梦,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上,是一位奠定吴国霸业的开创性人物,从冉钲的铭文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创业者要开创“万年基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子孙们的殷切期待。

   第一位吴王寿梦的梦想:吴国王位由兄及弟

  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现代人并不陌生,这个2000多年前的诸侯国为我们留下许多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的名字,像伍子胥、孙子、干将、莫邪、西施等等。

  在专家指导下,记者细心访查史料,发现正是这位冉钲的铸造者寿梦,亲手揭开了春秋时期吴国那一段威震四方的称霸历史。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由东汉学者赵晔编著,他为我们较详细地记述了吴国强盛的过程。

  吴国与西周天子本是一家,同是姬姓。在寿梦即位以前,吴国仅仅是一个侯国,长期附庸于楚国。

  这位寿梦接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朝见周天子。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赐给他特殊礼遇。

  此后,寿梦结交晋国,千方百计学会陆上作战的方法,如使用兵车和排兵布阵,使这个长于水战的小国兵力日强,陆续吞并了许多小国,国力不断强大起来。也是从寿梦时起,吴国才开始称王。

  《史记》中这样评价寿梦“寿梦初霸,始用兵车”。

  不仅如此,这位吴国第一位吴王还亲自导演了一段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史。

  寿梦在位第25年时,这位风云一时人物患病将亡,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四个儿子中老儿子季札贤德。

  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不肯接受。于是寿梦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并嘱咐大儿子诸樊,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的手中。

  此后,诸樊战死疆场,王位由余祭接替,后又由余昧接替。但是寿梦的设计最终没能实现,季札此后仍然没有继承王位,王位转而由余昧之子僚接任。

  不仅如此,在吴王僚时期,诸樊的儿子公子光派刺客刺杀了僚。为夺王位以至于兄弟相残,这是寿梦当年没有想到,大约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