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给铜基催化剂穿上“金钟罩铁布衫”

19.12.2021  11:5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日前,该所研究员孙剑、副研究员俞佳枫团队,与日本富山大学教授NoritatsuTsubaki等人合作,通过改变表面的电子结构性质、增强二氧化钛载体的还原性,首次在较低温度下让铜基催化剂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构建出800℃高温稳定的铜基多相催化剂。

长期以来,铜基催化剂因其廉价和高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催化反应中。但铜纳米颗粒极易在300℃以上的高温下烧结聚集而失活,严重限制了其高温应用。“由于铜的熔点低,当处于高温环境时,小尺寸的铜颗粒极易‘抱团’,聚集长大成大颗粒而导致失活。”孙剑解释说。

研究中,合作团队通过利用自主开发的磁控溅射技术,改变了铜的外围电子环境,同时采用火焰喷射技术,增加了氧化物中晶格氧无序度,分别促进电子转移和载体还原,实现了在300℃较温和条件下让铜基催化剂表面形成保护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高温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条件下,该铜基多相催化剂可连续稳定运行700小时,保持催化活性,未见铜纳米颗粒聚集。

孙剑表示,该研究实现了铜基催化剂保护层的构筑和调控,阐明了催化剂表界面上的反应过程和催化机理,为提高铜基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策略,有望进一步拓宽铜基催化剂的高温应用领域。(中国日报大连记者站)

 

【责任编辑:潘一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