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业大街逆势突围

03.03.2015  05:30

  阔别多年之后,春节期间,王恒顺又回到了大连天津街,吃着热腾腾的焖子,他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老字号回来了,味儿正,我也回来尝尝!”在他的眼里,老字号不仅意味着可口,还体现了大连商圈所经历的观念变革。

  天津街一度是高端商业的追求地。作为百年商业老街,这里曾经商贾云集,老字号林立,有大连“商业之母”美誉。10多年前,这里走入发展高端商务区的误区,改造过程中,老字号患上了恐“高”症纷纷迁离,熙熙攘攘的大街长时间门可罗雀,沦为一条“死”街。痛定思痛,天津街的定位开始回归。

  天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思潞说,近年来,天津街管委会将入驻商家的定位由原来的高端项目转为“工薪消费的大众精品”和“老百姓的美食殿堂”,召回老字号,在消费模式上形成传统商业街区、时尚精品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和餐饮娱乐街区四大功能区,形成了优势互补、区域错位经营的业态格局。客流重新回来了,日均客流量从最低谷时的1万人次,上升到15万人次,再次成为人气旺街并晋级省级商圈。业态的改变让这条街上卖泰国红豆酥的店主彭松福乐开了花:“俺家糕点不错,可原来没人气,卖给谁?现在客流回来了,生意也好啦。”

  转变商业理念的不只是天津街一个商圈。

  高端、大气、上档次,曾是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的大连商圈的普遍追求,但在淘宝、京东商城引领的线上中低端消费风潮的强劲冲击下,这场商圈与高端的“恋爱”承受着艰难的考验。数字显示,2009年至2013年,大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不过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至12%左右。变革不可避免。

  在线上消费最强势的零售领域,大连市百货公司选择退避三舍,由单一购物向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业态转变。大商新玛特等大型购物广场的非零售业态的比例由原来的30%扩大到50%,万达广场非零售业比例更是高达60%。

  商家主动求变,大连市政府也因势利导,出台政策鼓励商家“自降档次”、消费下沉,延长营业时间,向“夜经济”寻求增量。据大连市服务业委初步统计,去年开展“夜大连开心购”以来,34家商场超市夜间购物人群数量增长15%以上,夜间销售额占全天比重在27%左右。全市主要餐饮企业夜间消费额占到全天的60%以上,高中低餐饮营业收入比例由原来的3∶6∶1调整为2∶7∶1。

  大连安盛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斌认为,线上消费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店经过战略调整,双方是可以共荣共存的。“在传统的吃喝玩乐购之外,我们要主动适应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人群的消费观念,增加文化营销的比重。”许斌说,近年来,安盛公司连续推出青年节、大学生音乐节等活动,文化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