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发力建设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
6月13日,装载着98吨冻细鳞大麻哈鱼的集装箱在大连港顺利装船运往泰国。这是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首次为国际中转水产品货物出具原产地证明和卫生(健康)证书。此举不仅拓展了东北地区水产品货物转口贸易的发展空间,也为大连口岸建设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奏响了“序曲”。
国际中转水产品是指货物入境后进入保税港区暂存,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输出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模式。按照我国法律要求,原产国在入境申报时,出具证书并交由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当货物转口到其他国家时,由于原产国不再出具相关证书,致使转口水产品货物无法输入到入境时需要官方证书的国家。
此前,大连港水产品货物国际中转业务仅局限在入境时不需要证书的少数欠发达国家,每年国际中转水产品货物仅为5万吨,大大制约了港口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同样的开放口岸———韩国釜山港,由于对转口水产品货物出具相关证书,每年水产品货物转口量达80万吨以上。
近年来,在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等政策推动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及第二大冷鲜货物进口口岸。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冷链物流园区,是国内唯一一个集保税港、专业冷藏船泊位、集装箱码头和冷库群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化冷链物流中心。2016年底,将实现40万吨级的库容规模,2020年形成100万吨级冷库群及冷链物流配套产业群。
大连港冷链物流成本只有韩国釜山港的1/3,作业效率则高于釜山港一倍以上。以承载1万吨水产品的散货船为例,货物在釜山冷库存储一个月物流费用为510万元人民币,而在大连冷库存储一个月物流费用为185万元人民币。同时,大连口岸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物流服务相比釜山港也更具优势。
随着国外贸易商对冷链物流运营成本的愈加关注,大连口岸中转出证业务的成功操作,将有效吸引国外大型水产供应商将货物经大窑湾保税港区储存并中转出境,将促进大连港国际中转水产品数量快速增长,这对促进东北地区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及加速振兴东北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