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绘就基层社会治理“施工图”“实景图”!
5月12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新闻发布会,请大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宏,大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亿兵,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汤凯,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正平,大连市民政局局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汤易,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于忠,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宪峰,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关小佼介绍《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有关内容。
大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主任 刘宏
坚决打赢基层社会治理这场事关大连振兴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之战,我市要着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大连模式”,并已绘好具体“施工图”。
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大连模式”提供总体设计——《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已由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内在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举措。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大连模式”的行动纲领,最新出台的《方案》符合大连实际,举措更为务实,以“十个推进”,143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要让基层真正“有人、有钱、有权、有事儿干”,要用基层高效能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定初衷和背景
总体设计,几易其稿
逐项过筛子、查不足
近年来,大连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要求,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连续3届捧得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开创了平安大连建设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也为我市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但近年来,我市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对此,大连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只有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才能让城市更安全、老百姓更安宁,实现大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15日(正月十五),我市召开基层社会治理两千人大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在会上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全力打赢基层社会治理这场事关大连振兴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之战。会后,市委成立了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全力谋划新时期大连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两个多月来,边调研、边谋划、边实践,全市12个地区和72个部门积极参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献言献策,最终在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之下形成《方案》。
《方案》是我市着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大连模式”的行动纲领,更是市委、市政府回应基层干部所思所想、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的一份庄严承诺。《方案》起草过程中,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三次召开专题会议,与各有关部门就《方案》内容等逐条逐项过筛子、找不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绍旺审定起草提纲,多次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全市上下反复锤炼、数易其稿,《方案》才正式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
▲ 公安民警开展夜间盘查
“十个推进”、143项举措
让基层
“有人、有钱、有权、有事儿干”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基层的高效能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2022年6月底
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让基层的工作力量更充实、经费保障更充足、权责匹配更精准。
到2022年底
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机制运行有效,基层的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5年
基本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领先的示范品牌,开创平安大连建设新境界。
《方案》明确了“十个推进”,通过143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就是真正要让基层“有人、有钱、有权、有事儿干。”
推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是群众的主心骨。如何把党的基层组织壮大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是市委关心的头号问题。今年,我市要通过“大工委”“大党委”建设把基层的组织力真正强起来,让社区驻地的一些服务型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到“大工委”“大党委”中做兼职副书记或者委员,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他们的力量帮助村(社区)解决好停车、垃圾分类、课后托管、健身娱乐等基层群众的现实需要。
推进减负赋能增效
当前,村(社区)承担了大量繁杂的行政化工作,一些事“想管的管不了”“不该管的硬往下派”,还有些事基层人员没有能力去做,比如燃气隐患排查,基层人员得挨家挨户靠鼻子闻。
《方案》就要着力为村(社区)减负,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官僚体系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村(社区)要干的事,为他们挡住不该干的事,让村(社区)真正发挥好“自治”作用,把精力和力量都投入到服务群众中。
推进网格体系重构
重构网格体系就是要加强网格员力量,我市会按照每200户配备1名网格员的标准把网格员配齐、配强、配到位,同时邀请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等有意愿为大家服务的同志担任网格信息员,让网格员和网格信息员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网格员知道群众最想要的、最迫切的需要,要把优秀的网格员培养起来,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的推荐人选,特别优秀的纳入村(社区)的“两委”班子,让大家有机会更好地反映民意、服务群众。
推进社会矛盾风险化解
当前,一些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极大增加了治理和化解成本,也与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要让社区民警、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作为“前哨”,深入群众当中,及时发现家庭、邻里、劳动关系等矛盾纠纷隐患的“小苗头”,也要让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等下基层,调解好群众间的“小矛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和气气地过好“小日子”。
▲ 金普新区部分平安志愿者队伍集结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去年以来,大连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造成了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我市下大力气开展了集中整治,遏制了一些突出问题,但公共安全问题比较复杂,防范难度也比较大,单靠运动式的一两次整治,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必须建立起群众“吹哨”、政府“排雷”机制。
今年,我市将依靠群众力量,鼓励群众举报身边的安全隐患,广泛挖掘公共安全问题,一同筑起公共安全的“防火墙”。
▲ 甘井子区辛寨子魅力社区“红色物业”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推进社会治安风险防控
近年来,随着疫情状态下线上经济活跃,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比较猖獗,究其原因是犯罪分子抓住了一些群众贪小利、想赚钱的心理。以电信诈骗为例,仅去年,我市电信诈骗发案占全年刑事案件的近一半,如果这些问题处置不好,给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会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对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开展专项打击,推动“最小群防单位”建设,壮大“滨城卫士”平安志愿者队伍,全力保障群众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 公安机关与市民反诈连线
推进精细化管理
大连一直以来都是以良好的城市形象享誉全国,这也是全市人民引以为豪的地方,但在微观层面,却也常能看到有居民小区污水乱溢、卫生环境差、私搭乱建现象,群众对此也颇有微词,这更与我们城市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下一步,我市要在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群众“自治”方式,把小区的业主组织起来,成立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对无物业服务的小区,通过选聘物业、引入国有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托管、业主自治等方式,把小区维护起来,让美好的城市形象不留一粒“微尘”。
▲ 中山区长利社区开展“关心周边环境 关注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
“数字赋能”是当下热词,健康码、行程卡都是“数字赋能”的产物,在基层治理方面同样也离不开“数字赋能”。
今年,我市要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把数据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尽早发现安全隐患问题,早做处理。同时还要开发好手机端应用,让基层网格员可以通过手机开展工作,随时随地采集数据信息,利用手机的视频录制、拍照、定位等功能,准确翔实地上报风险隐患,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力上。
当前,家庭普遍关注的事情有这么几类,一个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一个是儿童的托管问题,一个是看病吃药的问题,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下一步,我市要在社区布局一批综合服务设施,开设老年食堂、儿童托管、保健康复等服务场所,建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扩大家庭医生的签约覆盖面,满足老百姓的看病吃药需求。
推进保障机制有序运行
今年,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将人、财、物等资源持续稳定地向基层投入,市县区机关下沉干部3000人,为乡镇、街道增加编制1500个,市县两级每年增加财政预算3亿元,真正让离群众最近的基层有权有职有物有人,把基层真正强起来,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上来,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如何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等不起也慢不得。
下一步,我市将从当下做起,抓紧干、马上干、立即干,确保各项任务6月底前全面实施、形成体系,12月底前实施到位、见到效果,让全市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努力使大连城市更加靓丽安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三管齐下”
不断提升党建引领
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于忠
基层社会治理
需要基层党组织“统起来”
以前,在很多街道(乡镇)、社区(村),来自不同系统领域的驻区单位各自为政,“五指分散不成拳”,基层社会治理缺乏有力地统一指挥调度,一些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链接驻区单位画好“同心圆”还不够,各单位协同配合缺机制、缺抓手。
这次《方案》在促进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区域内各单位共建共治共享方面推出了具体举措。
比如
我市将在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大工委”“大党委”,核心是扩大“朋友圈”,吸纳并定期组织驻区部门单位、各类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召开会议,将各自资源、需求、项目集中汇总“拉单”,集中分拨“派单”,通过年初领任务、年中亮进度、年底总结讲评,实现资源共享、工作互动,统筹解决小区停车、垃圾分类、课后托管、健身娱乐等民生需求,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作用。
基层社会治理
需要党员带头“动起来”
以前,我市存在部分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劲使不上”,找不到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载体,特别是在基层一线需要的时候,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离退休老党员、快递物流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没有有效组织发动起来,投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
这次《方案》在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方面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比如
将在社区和村统一划分的网格上成立党组织,组织全市近20万名在职党员在原来进社区的基础上,按照居住地就近就便编入网格党组织,组织他们参与网格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发挥作用。
动员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积极参与到“红袖巡逻”“好管家服务队”等基层治理中,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余热。
引导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到社区报到备案,帮助他们解决就餐、饮水、如厕、充电等实际需求,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社区志愿服务,发挥新业态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清流坊社区“红色物业”联合蓝天救援队为小区进行全面消杀
基层社会治理
需要大量人手“转起来”
以前,基层社会治理中,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人手相对紧张,基层党组织力不从心,特别是遇到疫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很多社区(村)满负荷运转,基层“缺人”现象比较突出。
这次《方案》在“人往基层走、力量往基层投”方面迈出一大步。
比如
我市组织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一对一结成“亲戚”,对口向全市928个村和743个社区选派3000余名干部,实现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遇有突发事件,随时根据需要协调人员和各类资源投向村(社区),全面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
在基层一线、在百姓身边建立代表委员社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组织全市1.7万名代表委员走进村(社区),每月集中听取意见、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等等。
这些有力措施,将汇集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力量源泉。
社区治理全覆盖
联通社区服务“零距离”
大连市民政局局长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汤易
今年,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奋进之路上,为了真正实现社区治理全覆盖和社区服务“零距离”,大连再次拿出精益求精的“绣花”态度,聚焦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配齐骨干力量、缩短服务半径等方面,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市民政部门将主要采取五项措施,多点发力,打出新时代社区治理组合拳。
调整优化城市社区规模
拟对过大的社区进行“瘦身”,让社区拥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有效化解潜在社会矛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市社区数量增加100个左右。在对大社区“瘦身”的同时,按照200户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选优配齐社区工作者。预计到今年年底,社区工作者将增加3000人左右,这“一瘦一增”将有力实现“人向基层下沉”的目标。
健全社区(村)承担
工作事项准入制度
对社区(村)承担工作事项进行梳理,明确四张清单,对申请进入的工作事项,通过实施街道(乡镇)、社区(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评审制度,真正赋予基层话语权。对于清单以外的工作,让社区(村)真正有底气说“不”,切实为社区工作人员“松绑减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下沉到网格,积极主动了解民需民意,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题。
完善社区“全岗通”工作模式
通过实施素质培训、开展能力竞赛、落实政策保障等措施,建强“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全科社工”队伍,让每位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业务通、政策通、民情通,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万事通”,推动需求在基层发现、信息在基层聚集、问题在基层解决,进一步提高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都得到提升。
规范城乡社区协商制度
从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出发,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协商议事,激发社区内“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民主意识。
创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
充分挖掘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力量等多方资源,给“事多人少”的社区注入社会力量,弥补社区的不足。比如:重点扶持发展的巧匠弃管楼服务队、物物互换站等老百姓所需、收费低的社会组织;充分调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热心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余晖卫士”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品牌等。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方面举措着力化解
社会矛盾风险
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王正平
过去调解百姓纠纷,基本通过讲情理就可以解决,现在调解纠纷,有的有很复杂的法律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一些群体性、社会性问题,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矛盾风险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和走向,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等特征,我市将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风险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
提高基层主动发现矛盾纠纷能力
通过网格员、网格信息员深入楼院、深入群众,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报告或现场处置矛盾纠纷。从以往主要依靠群众找上门,转变为主动深入辖区,全面排查问题、解决隐患。
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城市社区按照200户—300户标准、农村原则上一个村民组或自然屯划分为一个网格,让社区工作者、村民小组长等担任网格员,每50户—100户设立1名网格信息员,织密服务管理“一张网”,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重塑网格化治理体系。对及时发现矛盾风险隐患问题,避免重特大案(事)件发生的网格人员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网格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着眼群众矛盾纠纷调解需求
建立闭环调处化解机制
重点将基层来信来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司法救助等紧密结合,实施访调、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联动;大力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志愿团队,打造多维度一体化工作平台。
简单矛盾纠纷,由受理部门或通过社会调解组织当场调处解决。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启动会商研判机制,通过集中“会诊”,确定责任单位共同解决。
涉诉事项,坚持“调解为先、诉讼断后”原则,将调解不成的导入诉讼程序,由法院速裁团队对简单案件进行快速判决,提供更多方式灵活、程序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接受的调解方式供群众选择,让群众在调解中尽量不伤和气、少费时间、少花费用,甚至不花费用。
选强配齐政法专项编制人员
充实壮大基层调解力量
针对基层调解力量、调解能力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的实际,将开展乡镇(街道)司法所星级创建和达标建设,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有条件的地方,为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
同时,充实诉前调解工作力量,从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司法行政干警、纪检监察干部、乡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律师中择优选聘,对表现突出的调解员,纳入法治人物、道德人物评选,彰显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好,群众信得过,扎根基层深的调解队伍。
▲ 西岗区智慧城区指挥中心
全方位升级智能化调解平台
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着眼更加方便群众、更好服务百姓,进一步推广应用“智慧调解”APP、“大连调解云”移动互联网平台,为群众提供“掌上法律咨询”“掌上调解”服务。
同时推广建设“法云调解室”,将人民法院云调解平台植入司法所、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利用云技术手段,实现远程视频调解、线上签署调解协议、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并出具调解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更专业、更便利、更优质、更高效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拓展基层服务功能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汤凯
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既是产生矛盾和引发社会冲突的源头,也是协同利益关系和调解社会冲突的关键环节,更是人民群众感知政府服务效率和温度的“末梢神经”。
如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方案》中十大推进任务中的一项任务就是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所盼,聚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事、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从四个方面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生活服务方面构建复合型服务阵地
《方案》结合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提出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具有特色的爱心驿站、老年食堂、儿童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保健康复、闲置物品置换、老党员工作室等服务场所,对一些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理综合中心进行资源整合,重新布局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区域功能,构建“党建+政务+养老+医疗+文化+教育”复合型服务阵地。
同时,还明确了街道服务中心建设标准,鼓励倡导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根据群众需求在网格服务中设立各类服务站点,政府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给予补助等,从而,提高基层治理联勤、联调、联处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 金普新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受理群众诉求
有效解决基层公共资源不均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方案》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具体措施:
■ 大力推动各类公共资源延伸下沉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进一步完善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 实现公共服务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搜集、整理、解读国家和省、市各项利民便民政策,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渠道进行宣传,及时为老百姓提供各种精准便民服务;
■ 在基层提供公共服务和代办服务活动,提升基层“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
■ 实施卫生健康“强基”行动,发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用,提升基层综合兜底服务能力。
法律服务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针对一些地区群众反映,乡村寻求法律帮助不方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群众法治意识欠缺,影响乡村依法治理发挥作用问题,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方案》提出全面推广社区“法治超市”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等方式,及时就近为群众提供在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劳动合同、医患冲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服务。
同时设立“村居微信平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等方式,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需求、小环境“五小”问题,妥善解决邻里矛盾纠纷,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用社会心理服务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方案》明确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对社会治理助推作用。
将依托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等场所,以区域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老年群体、困境儿童、社区矫正人员、失独家庭、社区戒毒人员等社区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及时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矛盾调解、危机干预协助、社区心理文化活动等综合社会心理服务。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有心理服务功能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开通免费心理健康咨询电话,安排心理咨询师值班,组织特色心理服务进社区,有条件地区建设社区心理智能小屋,还将配备心理沙盘、智能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智能宣泄系统等设备,开设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自我管理等训练课程,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场地、有设施、有保障,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温暖,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充分保障基层社会治理
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让基层
“有人、有钱、有权、有前途”
大连市委副秘书长、
市委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
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李亿兵
要把《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保障机制,包括人、财、物、权,都持续向基层投入,通过一系列的“硬招”“实招”,让基层“有人干成事、有钱做好事、有物办实事、有权解决事”,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 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召开“居民评理说事会”
补足基层的工作力量
解决困扰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基层常常受限于没有充足的人员为老百姓来办事,老百姓也时常遇到找人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市县两级的调剂,拿出1500个编制,为乡镇、街道增编、配人,让每个乡镇、街道都能达到增编10个人左右。
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每200户配备1名的标准,全市再增加5000余名社区工作者。
同时做好动员、培训、管理工作,让他们到位后都能俯下身子、扎根基层,真正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服务员。
保证基层有钱来办事
解决基层经费紧张
在每年安排预算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再拿出3亿元投入到基层。
这其中包括,为每个村下拨5到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村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仅这一项,全市增支8500万元。
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让基层想干事更有权来干事
市委、市政府以制度的形式把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应急处置的“事权”下沉到基层,让基层“说话管用”“找人好使”“吹哨能听”,保证基层真正管得了、管得好。
类似物业脱管、供暖不达标、小区停车难、居住卫生环境差这些问题,基层就能“理直气壮”协调解决。
为确保权力下放到基层,基层也要接得住、用得好、不任性,还将深入调研指导,确保规范管理,真正将权力用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
畅通基层干部上升渠道
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按规定程序解决事业人员身份;对特别优秀的网格员,可纳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这些创新举措树立了一个鲜明导向,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让老百姓最满意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
同时让广大基层干部树立交账意识,用结果说话,让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品质生活
呼唤高水平社区治理
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宪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切实加强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探索,打造了很多社区治理的亮点品牌。
西岗区香炉礁街道作为辽宁省社区党建示范点,坚持以“七携手”党建品牌为抓手,始终秉承“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核心理念,充分调动辖区内各类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努力画好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广泛认同,党组织的组织力与动员力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街道承担了大量繁杂任务,有时到“亮剑”时缺少有力抓手。街道与驻区单位在“深融合、强配合”上仍有欠缺,驻区单位、群团组织、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等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驻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缺乏有效引导和精准对接。
这次《方案》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对基层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了解剖析。
《方案》提出
建立职责准入制度,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主要业务,回归主责主业,街道开展基层治理的能力和底气大大提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堵点”打通。
《方案》还提出
培育扶持基层所需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励政策,吸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和合大院”
居民协商自治模式
将满城飘香
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党委书记
社区居委会主任 关小佼
“和合大院”,这个名字听着就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有一片开放式住宅区。2013年前,楼院配套设施年久失修,车辆停放混乱无序,环境脏、乱、差,邻里纠纷、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2013年,退休职工王秋萍组建了以“十三姐妹”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她们以创建市文明楼院为契机,围绕实现“邻里和睦、楼院和谐、相互和顺、共处和美”目标,引导居民达成“合心、合意、合作、合力”共识,激发自管热情。
经过近10年发展,楼院逐渐成为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文化丰富、邻里融洽、文明祥和、安全稳定、居民满意的美好家园,大家将其取名为“和合大院”。
本次《方案》中明确提出
大力倡导、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组建以楼长、老党员等为主体的自治队伍,将社区协商工作的起点放在楼院,推动老旧楼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微治理”局面。
近年来,中兴社区通过总结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已成功将原有68栋弃管楼中的29栋实现了居民自治自管,逐步实现老旧楼院“微治理”全覆盖,不断推动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一元管理”向“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转变。其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项结合、三方力量、四层机制”。
一个核心是指
社区党委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不断将党建触角向居民楼院延伸,把党组织建到居民身边,将红色基因融入社区治理末梢。同时,社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育挖掘党员骨干力量,将党员中心户充实到自治队伍之中。
两项结合是指
通过居民自治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产生强劲混合动力。
在居民自治方面,我们探索形成自治楼院建设六步工作法,即解民情、建队伍、成组织、定民约、强基础、结对子,全程指导老旧楼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志愿服务方面,探索形成志愿者“五有一能”和“五员一体”工作模式。
三方力量是指
形成了政府、志愿者、爱心企业三方力量共同参与老旧楼院治理的工作格局。
四层机制是指
建立了“街道—社区—楼院—楼栋”四层议事协商工作机制。
在街道层面,街道党工委搭建了“9+1+1”民情诉求之家平台,协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在社区层面,形成了社区民主协商工作规则,组织居民协商解决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
在楼院层面,指导楼院党支部制定《民主协商议事规则》《居民公约》等自治管理制度,依规有序推进楼院自治管理;
在楼栋层面,建立了居民议事协商微信群,网格员、楼长作为群主,组织居民开展线上实时议事协商,畅通议事协商参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