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辽宁代表团名义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建议—— 建立大连自贸园区 辐射带动东北振兴
3月11日,以辽宁代表团名义提出的《辽宁省申办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建议》正式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连日来,无论是在全团会议,还是在分组会议上,在辽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议,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在东北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
代表们认为,当前,设立大连自由贸易园区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建议国务院尽快纳入审批日程。
为何要申办大连自由贸易园区,申办贸易园区对国家发展、东北振兴有何重大意义,目前的进展如何?自贸园区未来的建设方向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在辽全国人大代表。
既有利于我国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也有利于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加快振兴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在加快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去年底国家又批准设立了广东、福建、天津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
代表们认为,大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点城市和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处于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桥头堡和“一路”的延伸点,也是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往来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在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在大连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有利于我国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与此同时,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在航运、物流、金融、贸易等方面为东北地区提供有效辐射、扩散和拉动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有利于形成改革创新的高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走出困境、加快振兴。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本身就是一场改革尝试。辽宁和东北地区迫切需要通过这样一场改革创新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有利于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打造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将有效对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全面参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促进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从而引领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
——有利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设以大连为起点的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建成海上丝绸之路东段枢纽和陆上丝绸之路东北区域重要节点,促进东北亚和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连接。
——有利于破解辽宁及大连发展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辽宁重工业、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但是转型升级的负担也比较重。建设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可以把大连的区位优势转换成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形成新的开发开放热点,有效聚集国际国内优质资源,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打造辽宁经济、大连经济的“升级版”。
既有比较完整的对外开放体系,又有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的优势
设立自由贸易园区,大连都具有什么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呢?
代表们认为,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目前,大连已经成为东北走向世界的门户,对内是东北地区海陆联运中心,对外是国际航线的要冲,承担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是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一批计划单列市,第一批副省级城市,具有比较完整的对外开放体系。
国家在大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地区第一个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园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大连金融、物流、信息、航运等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保税区、保税港区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运作规模和水平始终居于前列。
2003年国务院实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大连确立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的定位,要求大连在东北地区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
2014年大连金普新区获批成为第10个国家级新区,将推动大连在更高的战略平台上实现新跨越。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10年间,也为大连积攒下殷实的“家底”。其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7%,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多数呈上升趋势,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
2014《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评价中,大连位居我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首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大连投资,贸易市场扩展到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占东北地区的40%。去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101.3%,占全省的55.2%。在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兴岛经济区进入前10强。
既有自贸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又有一系列推行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省委、省政府对申办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成立了大连自由贸易园区专题研究小组,大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申办工作领导小组。省及大连市主要领导多次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地学习调研,认真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先行先试方案设计,多次向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积极推进各项申办工作。
2013年,我省启动了大连自贸园区研究和申办建设工作,形成了初步方案并报国家商务部。
据了解,根据设计方案,大连自由贸易园区的实施范围包括,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基础上,规划总面积113.3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大连大窑湾港航及服务业创新片区,面积64平方公里;大连汽车物流城综合配套片区,面积46平方公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空港经济片区,面积3.38平方公里。物理围网区域为大连保税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大连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他为非围网区域。
大连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着眼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实施积极的离岸政策,推进贸易方式转变、金融创新和国际航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支点;通过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提升产业价值链,成为东北亚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支点;通过加强与日韩俄等国在金融、贸易等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
目前,《大连学习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起草。与此同时,承担大连自贸园区申办建设任务的大连保税区勇于创新,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大连保税区率先探索实行行政体制机制创新,全区原有420个审批事项中,已取消64项、合并84项、下放3项、变更为日常管理113项。比照上海自贸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对企业设立登记进行并联审批,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至两个工作日。区级层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近期将公布第一批行政权力清单,仅保留行政许可87项,行政审批36项,取消、合并、调整行政事项297项,并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同时,实行企业设立并联审批,变申请人往返多次为一次提交材料、一次取证,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部审批,极大地方便了企业。
在监管制度上,大连保税区复制推广上海“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落实海关、检验检疫推出10多项改革措施,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提高通关效率。
同时,大连保税区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行贸易便利化措施,探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及以粮食、木材、食品、冻品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进保税期货交割业务发展。
》 新闻链接
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着力点
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如获得国家批准建设,辽宁省和大连市将积极借鉴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等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做法,立足大连实际,围绕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总体方案,并在11个方面积极作为: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展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2.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制定具有大连特色的负面清单,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
3.推动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离岸贸易为突破口,创新离岸融资、离岸结算等业务模式,建立油品、矿石、木材、粮食等大宗资源型商品交易和配置平台,培育跨国企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结算中心和区域性总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等多元化贸易形态。
4.提升国际航运发展水平,建设以离岸航运管理为核心功能的综合港航服务配套区,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建设船用保税油供应基地。
5.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形成集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品牌营销、检测维修为一体的装备制造服务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
6.深化金融创新,推动离岸金融制度建设。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产业金融,建立专业化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大连商品交易所离岸交易平台。
7.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监管模式,真正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在贸易自由、货物通行等方面的便利性。
8.率先建立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市场规则体系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搭建东北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平台,开辟新兴国际市场,为东北经济寻找新的出口渠道。
9.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率先开展与日韩等国在金融、贸易、制造业、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平台。
10.全面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等服务业,培育金融、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凝聚航运中心的“神”。深化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增强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业功能,重塑东北制造业的“魂”。扩大医疗卫生、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奠定宜居城市的“本”。
11.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向离岸区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