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潘功胜:金融扶贫需提升“精准度”
当前我国仍有7000万贫困人口,距离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5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把金融扶贫落到实处成为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日前在“发展普惠金融 实施精准扶贫”论坛发言时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扶贫精准性水平,不能大而化之,而要做到有所侧重。
“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性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贫困特区特征、贫困人群差异很大,金融扶贫不能大而化之,而要做到有所侧重,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针对扶持生产、就业发展、异地搬迁等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找支持方向和准切入点,加强与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的有效衔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有一技之长的农户、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潘功胜还表示,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并改善金融扶贫政策激励,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政策扶持为支撑,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金融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治理、激励约束、考核评估等作用,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差别化再贷款、再贴现等差异化监管等政策正向激励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支持力度。”潘功胜说。
不少金融机构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各种模式来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少小贷公司也积极涉足其中。一家专注于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小额信贷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的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起源于1996年,于2008年转制成公司化运作。19年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11万多笔,106亿多元,超过200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和农信覆盖全国17个省的148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23亿多元,有效贷款农户29万户。
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小贷平台东方邦信日前在扶贫重点地区云南省宾川县召开现场推进会,向当地的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而作为东方邦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翼,其互联网金融平台东方汇也将服务延伸到了田间地头,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在农村地区开设理财体验店,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理财需求。
不过,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潘功胜表示,需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贴近市场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微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体系,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费用,适当拓宽贫困地区金融准入门槛,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民间资本在贫困地区设立小微金融机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建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
他还称,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资产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品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多渠道、全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市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投融资服务,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金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保险的力度和深度,创新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