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女孩获“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图)
任娜瑛现为清华大四学生,明年将拿48万奖学金上牛津读硕士,其所获罗德奖学金首次走进中国内地,共有四人获奖
获得素有“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成为首批中国四名罗德学者之一,明年10月将拿第一学年的48万奖学金上牛津大学读硕士……这些闪亮亮的人生经历,说的就是正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90后”任娜瑛,她是个沈阳女孩,毕业于沈阳二中。12月8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任娜瑛。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学金项目之一,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等名人都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这个诞生了40多位国家领导人、70多位跨国企业董事长或执行长、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奖学金项目今年首次走进中国内地,沈阳姑娘任娜瑛就是首次获奖的四位中国学生之一。拥有113年历史的罗德奖学金致力于在拥有“道德力量”和“领袖本能”的青年人中培养“有公德心的领导阶层”。
自立:
独自完成清华自招
在与任娜瑛的对话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她有着不同于大多数“90后”的成熟、大气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更多关注、思考。而这些,与她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任娜瑛告诉记者,父母很重视培养她的自立能力。“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让我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整理书包。他们很注重培养我各方面的独立能力,包括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自立。”
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大胆放手,在另一方面给了任娜瑛足够的自由度和信任。“爸妈并不会限制我用电脑、玩手机,也不会规定我在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事,这让我有了很多自由空间。他们对我很信任,我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任娜瑛说。
任娜瑛的这份自立,也让高中老师对她刮目相看。
任娜瑛高二班主任李志红告诉记者,2012年1月,清华大学来沈自主招生,从申报材料到最后录取,任娜瑛都是独自一人完成的,她成功通过清华自招考试,被该校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录取。
“当时的自招是在高考前,准备材料等一系列的事很费精力,想参加自招的学生几乎都是由家长代劳。可当时前前后后近一个月,都是任娜瑛一个人在忙活。”李老师回忆,当时,任娜瑛还跟她打趣,“别说让爸妈帮着弄,有时候妈妈有事忙不过来还要我帮忙呢!”
自强:
出国全靠自己努力
其实,高中时任娜瑛就已初露锋芒。2009年,从沈阳七中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二中“宏志班”。作为当年的团支书,任娜瑛给班主任刘锐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她来说,学习很轻松,她不像其他学生那样简单地学习知识点,她知道怎么去学习,她会按个人兴趣来学习。”
高二文理分班时,任娜瑛进入了文科“宏志班”。李志红告诉记者,任娜瑛的组织能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都很强,除了学习上基本稳拿第一,她在班级管理、学校社团活动方面也特别突出。“文科班一般女生多,给人的感觉可能心太细,事比较多,但任娜瑛当了班长后,我们班里的学生都显得特别大气。”
高二升高三时,班级里有些同学已经有了出国的打算。李老师也曾就未来规划问了任娜瑛的想法。“有的孩子在高二时就让父母帮着想办法出国深造,任娜瑛也想过出国。不过她爸妈说,想要出国可以,但得靠自己的能力。”而这一次,任娜瑛确实凭着自己的能力完成了挑战,实现了当时的梦想。
自问:
“批判思维让我获得青睐”
获得“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罗德奖学金,是任娜瑛的又一个人生挑战。此前,罗德奖学金在全球已扩展到美国、德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进入中国内地,被认为是继上世纪70年代女性获得申请资格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扩展,中国也是罗德奖学金覆盖的首个非西方、非英联邦、非英语国家。
任娜瑛告诉记者,罗德奖学金申请需要三轮筛选。首轮以文字资料为主,包括个人陈述、简历、四位推荐人的推荐信等书面材料。但要求申请者的学业成绩在学校的前5%。
记者了解到,今年众多的申请者中,有600余人进入了初选程序,经过履历筛选和视频面试,来自清华、北大、哥大、斯坦福十余所海内外高校的16人进入复选;第二轮是面试官面试;第三轮的面试形式很特别,是一场晚宴。
中国最终面试的遴选委员会共有10人,包括体育名人姚明,罗德基金会主席、罗德学院院长查尔斯·康恩,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李一诺,罗德学者、美国总统讲稿撰写人James Fallow等。获奖者将在2016年10月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硕士或博士课程。
“说是晚宴,其实也是复试的一个环节。”任娜瑛回忆,当时,所有评委和16个候选人在一起,一边吃晚餐,一边交流讨论。探讨的问题包括候选人的经历,评委个人的经历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探讨。而第二天,所有的面试官还要对每名候选人进行一场约半小时的面试。
是什么样的品质让任娜瑛从众多精英中突出重围,获得罗德奖学金的青睐呢?任娜瑛觉得,是自己身上的批判性思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关注,能将学术研究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的能力。
自信:
对社会认识有自己的视角
“能进入最后的终选环节,本身已经是一种荣誉,当时我心里挺没底的。但我很认同罗德学者的价值观,而评委也十分重视候选者的动机自发性。”任娜瑛认为,学习绝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累积,更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果能把学术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无论对这次申奖还是今后的学术规划,都有很大帮助。
记者了解到,在大学期间,任娜瑛是中国青年同伴网络(China LGBT+ Youth Network)的联合创始人,带领团队专注于性别教育和学术研究。她同时在北京同志中心(Beijing LGBT Center)担任志愿者,并在英国曼彻斯特交流学习的一个学期期间,在当地的同志中心进行志愿服务。明年10月,任娜瑛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女性学,并立志帮助发展中国性别研究的理论基础。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萧林熙
(图片由任娜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