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女性学历越高越难找到相应配偶

03.12.2016  19:05

  介意对方学历不?在对婚姻的调查中,2000-2005年间,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模式占比较大。女性也是这么主张的,偏好找个比自己学历高的丈夫。但后来,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了,男性在学历这件事上,已经调整为“找个比我学历高的也行”,女的没改,仍旧要求“对方需要比我的学历高”,而且“如果找不到相当或者更好的,那我就不找了”。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近日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从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我国劳动力收入趋势变化,以及婚姻等方面对我国人口与劳动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

  为何剩女多于剩男?男性更愿意调整选择

  绿皮书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

  如果男性偏好受教育水平相当或略低的配偶,在35岁以上的研究生中,因男性比例更高,女性容易找到相匹配的配偶;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性别比变得对女性不利,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同时面临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双重风险。

  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婚姻市场上,5年时间在经验上不算长,但可以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

  教育支出重点校学生是普通校学生的2.5倍

  与“单独一孩”政策相比,“全面二孩”政策有一个很大不同,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都考虑到了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指出,根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子女教育是属于刚性需求,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在全国整体的教育支出中所占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虽然2008年新义务教育法实行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家庭的教育负担仍然较重。

  报告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衡。许多父母为了让子女进入优质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不得不花费大笔金钱购买学区房和各种课外教育服务。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1年的调查数据,就读私立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分别是就读普通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的3倍和2.5倍。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出生人口增加,将会使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剧。

  “全面二孩”并非终点或将取消生育限制

  为应对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绿皮书提出,即便在急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即将面临的劳动力资源萎缩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是不容回避。研究专家提出,“全面二孩”并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仍需要及时调整政策,以调节人们的生育行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婚和生育年龄的一再推迟,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为避免落入“低生育率陷阱”,我国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放宽生育限制,甚至取消生育限制。

  其次绿皮书提出,应保护家庭的生育权利,为妇女生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应该从女性教育、就业、产假、医疗等社会公共政策出发,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环境下生育,实现长期稳定适当的生育率。

  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人口比重将减少

  绿皮书对中国2016-2030年的人口总量和规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6-2030年间,中国的总人口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14.0亿,2025年达到14.2亿,到2030年达到峰值14.3亿。

  从各教育阶段人口占全部教育阶段人口的比重来看,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人口比重在减少,二者分别从2016年的20.3%和30.1%,降至2030年的18.4%和29.3%。这与中国当前进入超低生育率社会直接相关。

  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5,在世界上处于超低生育水平,即便全面放开二孩,由于生育意愿不高、生育成本较高等因素,未来生育率提高幅度也不会很大。因此,低年龄需要受教育的人口占比逐渐减少。初中、高中人口比重略有上升,2030年分别为15.4%和15.5%。大学阶段人口比重先下降、后上升,2016-2020年从21.8%降至18.4%,随后逐渐上升,2030年达到21.4%。

  同等条件男女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199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平均工资约为男性工资水平的77.5%,而到2010年女性工资只有男性的65.8%。同时,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也显示,2003年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低13%,到2009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1.0%。

  绿皮书以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群为对象,根据入职时间划分队列,可以看到:所有队列内性别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哪个时期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其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此外,比较不同时期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与男性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相对于新进入职场的女性而言(参加工作时间为1995-1999年),较早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其与男性的工资差距相对较小。以2003年为例,1980-1984年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比男性工资要高13个百分点,而同时期,1995-1999年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比男性工资要低13个百分点。

  虽然到了2009年,两个队列的性别工资差距基本都在15%-20.0%;但是,较早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与男性的工资差距变动趋势整体状况均好于新进入职场的女性。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显示,高度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吸引大量的高学历女性的同时,这些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善。无论是从她们在职场发展的积累,还是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期来看,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均逐步扩大。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经淼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性别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

  研究生

  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

  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两性的工资差距

  正不断增大

  《报告》以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群为对象,根据入职时间划分队列,所有队列内性别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1990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平均工资约为男性工资水平的77.5%,而到2010年女性工资只有男性的65.8%。

  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哪个时期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其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学前教育人口不断下降

  2016-2030年间,中国的总人口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学前教育人口将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6378万降至2020年的6226万,进一步降至

  2030年的5565万。

  小学阶段人口总体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但在2022年后逐步下降。初中阶段人口先增加后下降。高中阶段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