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笑声她听不见 6岁女孩等待一双“耳朵”
湘雨在接受语言训练。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刘冬梅摄
谭湘雨,一个6岁女孩有着诗一般的名字,但却遭遇了恶魔的人生:
因为一次高烧,她双耳失聪。她听不见妈妈那亲昵的呼唤;听不懂小伙伴的呼朋引伴;听不见鸟儿婉转的歌声;听不见溪水潺潺的流淌……
失去听力和语言,无形的门槛挡住了她与外界沟通的路,在无声的黑白世界里,她越来越孤独。
昨日,谭湘雨的妈妈哭着对记者说,希望社会能帮帮她的女儿,为女儿再造一个耳蜗,只要孩子能听到这个世界,她的人生就不至于那么“冷”。
一场高烧毁掉双耳
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医院走廊里,记者与湘雨妈妈吴立秋说话时,湘雨就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用手机看动画片《芭比公主》,手机是无声播放。
吴立秋讲起女儿的遭遇忍不住落泪。湘雨出生在葫芦岛绥中农村,仅仅两个多月突然高烧不退。“吃了点药以为能好,结果到晚上就烧到40多摄氏度了。”当晚,湘雨被送到县医院输液,但高烧不退。吴立秋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赶紧把孩子转到锦州的医院,确诊孩子是消化道穿孔。“当时孩子病情非常严重,一股一股黄色液体从嘴里往外淌,呼吸微弱。”
经过手术,孩子病情稳定下来。但因为高烧缺氧给孩子造成严重后遗症,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孩子不仅双耳失聪,而且双腿也无法站立走路。
康复训练两年爸爸离开
吴立秋说,当时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最后,丈夫放弃了,逃走了。
“一开始,我们俩都非常着急上火,带着孩子沈阳、北京没少去,只是确诊孩子耳聋之后,他爸就不愿意再为孩子花钱治病了,认为花多少都是浪费。”
吴立秋与丈夫之间产生了矛盾,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他说别再花钱给孩子治病,咱们好吃好喝的养着她不虐待她就行了。”
但吴立秋就是不死心。经过申请,国家每年给湘雨1.2万元康复补助,她拿着这钱带湘雨来到沈阳进行康复训练。经过PT矫正训练,孩子目前已经会自主走路了,虽然走路时双腿弯曲无法伸直,但相比之前终于站了起来,而且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如果不接受治疗,这孩子就得在地上爬一辈子!”吴立秋告诉记者,2014年3月一家人来到沈阳,在医院附近租房子,每天她带孩子在医院做腿部行走训练,孩子她爸外出打工赚钱,两年下来孩子进步很大,但她爸却坚持不下去了。今年8月,两个人办理了离婚手续。从此,在孩子治疗的路上,吴立秋独自艰难前行。
声带没问题只差一个耳蜗
“苹果”,老师说出这个词,湘雨也张开嘴巴“说”出了这个词,但她只是略显夸张地模仿了这个词的口型,实际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她只看到我的嘴型,没有听到我的声音,所以她不会说。”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赵彤老师负责湘雨语言训练,她非常惋惜地说,经过检查,湘雨的声带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给湘雨安装一个人工耳蜗,能听见声音,再辅助语言训练,很快就能学会说话,回归正常孩子生活。
在语言训练课上,湘雨非常认真地看着老师口型,努力理解着老师的指令。她很聪明,老师让她把卡片分类,她开始不明白怎么回事,但老师示范性地把画有相同水果的卡片捡到一个盘子里,她马上就明白了,自己把画有相同橘子的卡片捡了出来。得到老师夸奖后,她开心地仰头大笑,还和老师击掌庆祝。
一个耳蜗要20多万元。在出租房内,吴立秋母女省吃俭用,为孩子完成再造耳蜗手术成了吴立秋最大的心愿,有时在睡梦中她仿佛都能听见女儿在喊她“妈妈”!
记者手记
帮那个伟大的人坚持下去
吴立秋才32岁,她的脸早早失去了年轻女人的青春和活力,取而代之的是生活重压之下的痕迹。
我们也无法指责湘雨的父亲选择离开,因为我们无法体会一个残疾孩子的家庭承受了多少磨难尤其是精神上的痛苦。
在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以及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不幸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简单的动作,孩子重复上千次也做不好;一句简单的“爸爸”,反复教几万遍,孩子也不会叫。为了这样的孩子,父母可能要牺牲工作、牺牲娱乐、牺牲自己的人生去陪伴,这样的付出不是每个人都能天长日久地承受。
对于这样的家庭,仅仅靠父母的坚持,力量是非常有限和脆弱的,只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援手,才能让他们有温暖的力量前行。
所以,当我们成为他们求助的最后一棵稻草,当我们有能力伸出援手,不要无动于衷,不要一脸冷漠。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