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存款”变保单 想取没利息

18.10.2015  11:04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赵威)5年前,沈阳的杨老太在一家银行存款时,通过银行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了一款高利息产品,杨老太原以为是存款业务,可近日杨老太到银行取款时,才发现自己的存款变成了保险。

杨老太今年76岁,2010年9月19日,老人在一家银行准备存入1万元钱。“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妈,理财产品利息比定存利息高,每年存1万元钱,5年到期后可以得到本金和利息。”杨老太的女儿林女士说,老人觉得利息挺高,随后按照窗口工作人员的提示操作,在一张白纸上签了字,存进1万元。此后,老人按照要求每年存1万元,共计存进5万元钱。

近日,杨老太不幸查出肺癌晚期,急需用钱治病。林女士称,今年9月19日,他们准备将到期的5万元取出,结果银行工作人员提示称,老人手里的存单变成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银行说,这份保单时限10年,提前取出本金不能全额退回,一分钱利息都得不到。”

林女士称,母亲对理财产品没有分辨能力,当初到银行就是为了存钱,老人直到现在还认为钱放在银行,可以得到利息。

据林女士说,事后她找到银行和保险公司,希望将本金归还并能按正常利息结算。多次沟通后,保险公司考虑老人身体情况,口头同意返还本金,但利息不能支付;银行方面说要向上级反映,迟迟没有回复。

16日,记者和林女士来到老人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银行工作人员称,目前已将杨老太的情况反馈给上级单位,正在研究处理方案,预计下周给答复。

■律师说法

存款变保险难维权 多因举证难

根据中消协掌握的投诉情况,近年来“银行存款变保险”、“存单变保单”成为消费投诉热点难点,对收益有更高期望、缺乏金融知识的老年人往往容易成为被误导的对象。

本报消费维权律师团成员、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继新表示,涉及存款变保险的投诉大多难以得到有效维权,主要原因是举证难。

类似投诉中,多数消费者自称在办存款业务时未得到任何保险提示,也没有想办理保险,但消费者很难提出相关证据。

杨继新认为,银行工作人员在向消费者介绍理财产品时,需充分告知消费者产品属性,若消费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购买,并没有本人签字,银行直接将存款变成保险产品,那么银行及保险公司则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向工商或消协部门投诉。

杨继新提醒:到银行存款时要谨慎,购买理财产品时要看清楚合同最后落款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机构。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赵威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