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铸大晟钟为全国音高定调

02.06.2017  08:27

  大晟黄钟编钟,中间刻有“黄钟中声”四字。

  我省的建平县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北宋“大晟黄钟”编钟,对研究中国古代音律及乐器铸造工艺有重要价值。

  令人奇怪的是,这枚千年之前的北宋编钟怎么会出现在距离北宋都城1000多公里外的建平?

   山村挖出宋朝铜编钟

  5月10日,记者在建平县博物馆看到一枚北宋“大晟黄钟”编钟,钟面饰蟠螭纹,铸有18枚钮饰。虽然钟体一些地方覆盖着铜锈,但难掩其精美与典雅。

  馆长刘亚彬介绍说,这枚编钟是1987年11月末,在建平县朱碌科镇水塘沟村挖出来的。

  时任建平县博物馆馆长的李殿福今年已经83岁,据他回忆,编钟出土地依稀可见一些灰渣、碎石和骨头,可见编钟的所处环境较为复杂。

  “编钟中部阴刻‘大晟黄钟’铭文,与之相对的另一面中部阴刻‘黄钟中声’铭文,下部边缘横向还刻有三个字,但因磨损导致模糊不清,经辨认可能为‘凌棠院’。”李殿福说。

  凭借这些篆书,李殿福最终确认这枚编钟应该是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铸造的。

   改变了北宋各地音律不齐的局面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后的朝代也有使用。由于年代不同,其形状也不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建平县发现的这枚北宋徽宗时期所铸的“大晟黄钟”编钟,在外形上与春秋时期铸造的编钟十分相像,有人甚至误认为它就是春秋时期的编钟。

  李殿福讲道,相传宋太祖年轻时落魄于商丘,到高辛庙求神问卜,竟得到将来会贵为天子的预言,于是精神大振,开始奋发图强。崇宁三年(1104年),河南商丘出土了6枚春秋晚期宋公戍钟,而商丘又是宋太祖的起家之地,朝廷便认为是祥瑞。宋徽宗称此事“于受命之邦出为太平之符者”,并召集工匠,选取精铜,仿照出土古钟式样铸造了12套编钟,即为大晟钟。

  大晟钟的得名,则与宋徽宗主张创制的新乐——大晟乐有关。

  宋徽宗赵佶临朝掌政时,正是北宋王朝“日薄西山”的黄昏时刻,农民起义不断,邻国西夏、金国频频侵扰北宋,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为文饰太平,宋徽宗命文武百官创制新乐。再加上宋徽宗始终有“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想法,这加快了北宋王朝新乐的创制。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召集蔡京等官员对“大乐之制,太常乐器,琴瑟制度”进行商讨。蔡京等人推荐当时的音乐家魏汉津到宫廷创作一些颂扬圣德的音乐。

  崇宁四年,朝廷增设大晟府,掌乐律,宋徽宗亲自为新乐赐名——大晟。

  “大晟”一名颇有来历。宋徽宗在为大晟乐命名时,曾下过这样的诏书:“昔尧有《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异名。今追千载而成一代之制,宜赐新乐之名曰《大晟》。”在制作新乐时,宋徽宗有感于当时全国音律不齐的混乱状况,命“乐器制造所”和“泻务司”的工匠铸造大晟钟。

  “大晟钟的制作也极为传奇,据说是以宋徽宗中指、无名指和尾指为尺度,作为编钟的律管长度,这一做法取自魏汉津的‘身为度、指生律’之说。”李殿福说,大晟钟的确改变了以往全国音律不齐的混乱状况。编钟铸成后,每套钟的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发送全国各州府,作为标准音律定音,真正实现了全国“音同高”,保证一首乐曲能够不走样地在另一地演奏。

  “建平县博物馆馆藏的这枚编钟钟面刻有‘黄钟中声’,应是当时成套编钟之中的定律之钟。”李殿福说。

  据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测量,目前国内所存“大晟钟”的基准音高全都是C大调的1音,也就是说,所谓的黄钟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C大调。

  与其他朝代的宫廷音乐相比,由大晟编钟参与演奏的大晟乐庄严、悠扬且令人震撼。但从根本上讲,大晟乐是宋徽宗宣扬其德政的产物,内容上主要表现宫廷对太平盛世、风花雪月以及帝王的赞美。

  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大晟乐也陷入沉寂,仅存世22年。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报道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17-05-26 07:57
秦汉时期 辽北异常寒冷(图)     17-05-26 07:54
沈阳铁西区有58个街名带“工”字     17-05-19 07:34
朝阳神秘太岁秘藏“龙城玄机”(图)     17-05-18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