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小医院被大医院托管的“大东病例”

04.03.2015  12:51

提要

      看重病到省市大医院,头痛脑热的小病去社区诊所就解决了,这让城里处在夹心层中的区级医院门前冷落病人稀。两年前的沈阳市大东区医院每月亏损150万元,仅靠补贴勉强度日。

门诊少人看病床没人住区医院在夹心层中“病倒”了

      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区级医院还不如社区卫生诊所人多。在很多市民心目中,大城市里的区级医院被省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诊所夹在中间,处境十分尴尬,遇到大病或疑难杂症,患者都跑到大医院去看病,头痛脑热的小病,到社区卫生所就解决了。

      托管前大东区人民医院每月亏损150余万元,但作为县区级医院除了对市民进行疾病治疗外,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长期的亏损,只能靠补贴勉强度日。

      2013年3月27日,由大东区卫生局牵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沈阳市大东区人民医院签订托管协议,大东区人民医院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该院由大东区政府投资,医大一院则提供医院管理和技术支撑,由三甲医院托管经营区级医院,在沈阳尚属首例。

      托管第一年,大东区医院年门诊量达到1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5000余人。

      托管这个新模式,不仅让大东医院在经济上有了改观,而且院内的医务水平也有了提高。 “现在,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到医大一院进修学习,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了,在医大的先进管理模式下,我们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档次,患者就医更便捷,尤其即将实施的双向转诊制度,更加方便了患者在两级医院看病和治疗的选择。 ”大东医院书记刘兰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院长鲁静表示,对于大东区人民医院的托管,不是简单地使它成为医大一院的一个小分院,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全科医院,由于两家医院的收费标准相差很大,患者就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实惠,挂号费、住院费和相应的检查费用都比大医院便宜很多,而且医疗水平并没有因为便宜而打折。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更深层的合作,例如,急诊患者两个医院间的转诊,治疗后的康复等,这将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实惠。

名医坐诊专家团队运营医大进驻先托后管

      沈阳市大东区卫生局局长李坚对记者说:“医院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市民的病痛,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现阶段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庭冷落’的状况,目前一些基层医院,常年亏损,靠补贴都难以为继,生存都无法保障。

      两年前,大东区人民医院同很多基层医院一样,处于医生无病可看的状况,整个医院几乎处于空闲。他们也试图通过请大医院专家到医院坐诊、与大的医疗集团搞医疗合作,增加特色诊室,通过多种方式运作丰富医院资源,整合各个诊疗科室,但是始终没有效果。

      “管理模式陈旧,医疗设备落后,无法给患者提供相对完全的诊疗服务,患者就不会来,医院就没有活力,有才华的医生就会流失。最后我们的医院仅能提供一些简单的体检和小病的初步诊断。 ”回想起两年前大东区人民医院的情况,李坚仍然感到不堪回首。

      尝试很多的医改方案后,大东区卫生局决定用南方省份已经初步成熟的“医疗托管”模式,对大东区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医疗联合体的模式,仅能为集成医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不能让其脱胎换骨;如果被大的医疗集团收购,基层医院就成为一个分级诊疗的病房,丧失了在区域范围内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现在中国医大一院大东医院属于区里托管的医院,与医大一院是一体化运营的。卫生局只监管,让专业的人来管专业的事。

      托管后的大东区人民医院的院长、两名副院长的三个职位,都由医大一院选派,医院的管理、流程都执行医大一院现行的标准。尽管医护人员还是原大东区人民医院的原班人马,但管理体制变了,运行机制变了,大东区人民医院也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经过医大一院的整体改造,大东医院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地区医院,继续承担公共卫生责任。市民拿着区级医院的诊疗费用,享受到医大三甲医院的医生、技术和设备资源。

大东医院病情好转挂5元号能看医大专家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居民徐大爷今年80多岁,多年的类风湿病让他无法正常行走,只能走一步缓一步地在楼下简单活动。

      不久前,徐大爷的类风湿病再次发作,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来到了大东医院。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徐大爷的病痛减轻了,原来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10分钟就可以自己走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这老病根,我以为治不好了,没想到却在这家门口的区医院给治好了。 ”徐大爷说。

      实际治好徐大爷老病的并非是大东医院的医生,而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副主任鲁静。现在,她还有一个职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的院长。

      现在,大东医院每个科室的领衔医生都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他们来到这个区级医院,并不是医疗“走穴”,也不是临时受邀;不是客串问诊,而是“扎根”在这里,作为普通医生在给患者看病。随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的开诊,医大一院已派具有优秀管理经验的院长和两名业务副院长全面负责该院运行,大东医院已经实现与医大一院管理网络平台共享。同时,区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入医大一院对应科室学习,医大一院的外科专家在区医院进行示范手术。

      现在,在大东医院挂5元钱的普通号,就能得到相当于医大一院53元甚至是200元的专家号。生活在大东区附近的居民,再看病就不用大老远地去奔和平区的医大一院排长队挂号了,因为专家已经来到了家门口。

      李坚在谈到托管后给大东医院带来的转机时说:“能让市民受益,就是好模式,今年‘托管’模式将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

      省卫生计生委体改处处长计立群表示,像医大一院与大东医院的这种托管模式是我省医改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托管模式实际就是一种紧密型的一边体模式,通过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发挥优质资源品牌的优势,带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

      计立群说,现在像盛京医院与抚顺二院、医大一院与鞍山的铁西医院这样的托管模式已经运行了三四年时间,效果非常好。据悉,我省现在已有近20家省级医院的托管成功范例,这也是我省医改力推的一种模式。□本报记者/刘洪涛

调查笔记

省级医院托管仍在探索

□本报记者/刘洪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的院长鲁静给记者看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信息,“我们医院也开始有患者排队了!”图片是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内,有七八名患者正在排队挂号的场景。

      综合性大医院托管区县级医院后,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的质和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门急诊量、住院病人量都有了较明显的增加,收治病人中危重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也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的救治压力。市民们看病方便了,便宜了,也就不再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了。

      目前,省级医院托管仍在探索在我省范围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区县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8家,盛京医院托管着9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托管着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