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贡献沈阳企业半数就业
每5年对第二、三产业进行一次全面摸底,经济普查被视为把握经济脉搏最准确的“温度计”。自2013年6月以来,全市近万名普查工作者历经普查准备、单位核实、入户登记、数据审核验收上报、质量抽查等环节,圆满完成了第三次经济普查任务。27日,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沈阳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透过这份沈阳经济的全面“体检报告”,沈阳经济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这份“体检报告”又带给我们哪些重要信息?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与您一起梳理。
近六成法人单位扎堆中心城区
记者了解到,这份“体检报告”从大处来说,能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对企业而言,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行业数据;对老百姓来讲,则是投资、创业的一份晴雨指南。与前两次经济普查不同,此次普查首次使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PDA)进行现场登记,并对普查对象进行空间定位、拍摄证照、采集和上传数据,小微企业以快速增长的态势首次出现在公报中,更显示出了沈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走出的转型升级之路。
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0.7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9万个,均比2008年末(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登记时点)明显增加。单位数量的增加说明创造财富的经济单元在增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增强。
从区域分布看,在全市法人单位合计中,市区占82.2%,三县一市占17.8%。在市区中,5个中心城区占全市法人单位合计的58.3%,其中,沈河区的法人单位最多,占到了全市的14%,紧随其后的是铁西区和皇姑区。
沈阳企业超六成姓“私”
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市共有国有企业法人单位1872个,仅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2.1%;与之相对应的是,私营企业法人单位达到57423个,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63.5%。
通过近些年的国企转型,国有企业单位数量虽持续减少,但资本集中度更高,实现了量与质的转变。民营资本及时占得国有退出的市场空间,显示出更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后劲。
从从业人员数量来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360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78.4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35.8万人,机关、事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4.1万人,社会团体及其他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5万人。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最多?普查结果显示,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01万人,占36.3%,相当于每8个沈阳人里,就有一个人从事制造业;建筑业46.7万人,占16.8%;批发和零售业28.6万人,占10.3%。而在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3.2万人,占52.9%;住宿和餐饮业12.2万人,占15.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8.5万人,占10.4%。
95.9%的企业是小微企业
经济普查的数据还显示,创业企业集中的小微企业正成为沈阳经济活力和就业保障的重要来源。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8.7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5.9%。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19.8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0.8%。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关系到就业、民生和沈阳的发展。如果分行业来看,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
全市房企总资产超6000亿元
从资产来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0159.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26.6%,第三产业占73.4%。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6396.9亿元,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的15.9%。
记者了解到,2013年末,全市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3914个,从业人员7.4万人。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