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道士下山》两代人两种张力
郭敬明与陈凯歌新片的同期上映,看似是巧合,却是两代人对这个世界不同的看法。一个用大数据、粉丝经济、迭代思维建立出的工业模型,无情地对抗纯手工、细心打磨的老派匠人。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无论是张艺谋、冯小刚还是陈凯歌,都有一种情怀,在他们商业化的道路上,一直秉承着那个年代生人的操守、理想与信仰。圈里人会尊称陈凯歌一声“凯爷”,既是对辈分的尊重,也是对他学院派风格的尊重。从《梅兰芳》《搜索》到《道士下山》,陈凯歌一直不承认“廉颇老矣”,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拥抱当下,这和当年邵氏的老资格胡金铨“一招鲜吃遍天”的套路比起来,当真是莫大进步。
只可惜这个时代变化太快。
在凯爷那代人眼中,一个镜头的运用、一个画面的风格都透着学问与道理。而在郭敬明这群非科班出身的导演眼中,所有的道理都是围绕市场的认可。
还记得《小时代》刚刚拍出来那会儿人们对郭小四的口诛笔伐吗?如今《小时代4》上映后,翻翻朋友圈和微博,有多少人说的是看完后“哭成狗”?在这样一部制作华丽的电影中,所有的人情世故都很浅显而残酷,透着傲娇与宣泄。而反观陈凯歌的《道士下山》,随口一句台词便能显露机锋,并从多个角度解读出时代隐喻。
两代人,对电影的理解,其实是互联网思维下,电影人对产品的定位发生偏移。
《小时代4》从预热到首映,利用明星颜值、众筹模式、热搜刷屏,完成一次社会化营销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精准投放。全球超480万粉丝通过QQ空间即时收看在线首映,有约15万网友参与热聊话题,产生消息130万余条。Fendi、Lanvin等奢侈品大牌依旧鲜亮登场,造型道具依旧如梦如幻,作为伴随90后成长的一部作品,《小时代》始终在不远处与粉丝遥遥相望——是一种亲近,也是一种引领。
而《道士下山》也想试探性地接个地气儿,上映前,陈凯歌也像模像样地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不期许收到如梁朝伟写“路人甲”影评那样的社交刷屏,但求表达手艺人对研磨多时的作品一种态度。只可惜,片子上映后,人们第一时间没有反馈对大师之作的深度解读,也没有反复玩味里面的台词,反而是热议张震与郭富城一起在草坪上打滚儿的“槽点”。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看陈凯歌接受采访,说市场、说电影、说自己的无奈,顺便替《道士下山》做宣传,隐隐作痛,他和电影里的何安下何其相似,认真地做好临行前“一门之隔,两个世界”的准备,却没想到山门之外,世界更大,而偌大一个世界,却让自己无处安放。
渴望改变,却不得其法,有时候比固执坚守更悲哀。
郭敬明没有比凯爷更高明,陈凯歌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羸弱,票房的差异背后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你可以不停地难为自己,但不要试图对抗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