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农民去世捐遗 女儿见证全过程

24.03.2015  11:18

  医生在进行取眼角膜的准备工作,田忠海学医的女儿调整窗帘使室内光照环境更适合手术

  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石立飞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郑孝然)  昨日中午,沈阳市法库县戴荒地村,因罹患胃癌,58岁的田忠海走完了人生旅程。

  田忠海是一名捐遗志愿者,去世3个小时后,医护人员在田忠海家中取下了他的眼球组织,并将遗体送往沈阳医学院。

  这是沈首例在家中完成的捐遗手术,田忠海的女儿、26岁医学生如梦(化名)被破例获许旁观全程,成为亲属捐遗手术的首个见证人。

   告别仪式:女儿要求见证父亲捐遗破例成沈阳首例

  昨日15时,戴荒地村一个普通农户中,男女老少衣着肃穆,面容哀伤,向覆盖着红十字会旗的田忠海遗体深深鞠躬。

  “田忠海离开了我们,却为更多的人带去了光明,他做出了伟大的选择,让我们为他默哀。”沈阳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窦伟眼圈泛红,宣读悼词。

  队列最前端,如梦最后一个抬起头,眼角闪烁着泪花,向窦伟示意可以开始捐遗确认。

  捐遗确认需要履行一系列严谨的手续,如梦从枕下的文件袋中拿出父亲的身份证和死亡证明,仔细阅读确认书上的每一行文字,两分钟后,签下了名字。

  简短而庄严的告别仪式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的医生进入房间,开始进行手术准备。

  窦伟介绍,器官移取手术需要极其安稳的环境,出于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手术现场一般不对外。

  “我要留下来。”就在大家搀扶着如梦母女准备离开房间时,如梦提出要参与手术。

  在场的亲友纷纷劝慰,担心她目睹父亲的捐遗手术会情绪失控。“我是学医的,我知道该怎样做。”如梦语气微弱却不容置疑,窦伟稍加考虑后决定,破例允许如梦留在房间。

  这是沈阳首例在农民家中完成的捐遗手术,而她也是第一个见证了亲人手术全程的人。

   手术进行女儿:他好像睡着了

  得到如梦的允许,记者留在房中,目睹了这场捐遗手术。

  这是田忠海一家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为了确保手术质量,一个简易手术设备台在遗体边临时搭建起来。

  如梦跪坐在父亲身边,把蒙在脸上的床单掀起,用手捋了捋父亲两鬓的碎发,又把他肩膀下的被角掖好,做完这些,她望了父亲的脸几秒钟,对医生点了点头。

  手术开始,如梦身体微微一颤,轻轻咬住了嘴唇,发出一声鼻息,但她随即稳住了情绪,跪坐的双腿没有移动。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

  “不同部位的眼球组织都可以分别摘取使用,这样就能多救一些人了吧?”如梦打破沉静,向医生询问。

  “是的。”手术中的医生只能简短回答。如梦又向医生提出几个专业性问题,主题只有一个:父亲的眼球怎样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手术开始前,如梦一直不断啜泣,但自从跪坐在父亲身边后反而表现得很平静。整个手术过程中,她跪坐姿势始终保持,双手垂在腿上,目光没有离开过父亲的脸。

  “跪在炕上看着爸爸,我觉得他好像就是睡着了,这个情景和我小时候一样。”走出房间后,如梦这样说。

  手术持续半小时,完成手术的医生恢复了田忠海的遗容,如梦端详了一阵,说:“没变。”

  眼球组织需要立刻送到医院妥善保存,医生匆匆驱车离去,窦伟回到房中向如梦母女颁发了遗体捐献证书。

  颁证仪式后,田忠海的遗体被装入纸棺抬上车,将被送往沈阳医学院供医学研究。

  起车前,所有亲友再次聚集向遗体三鞠躬,做最后的告别,如梦同样在队列的最前端,她跪地给父亲磕了三个头,抬起头时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汽车缓缓驶出,如梦搀扶着母亲跟在车后,追出院门,目送汽车消失在视线外。

   对话家人

  女儿:我参与了父亲的生命仪式,接下来要担起这个家

  如梦去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这是村里出去的学子考上的最好的大学。记者与如梦母女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记者:为什么坚持要见证父亲的捐遗手术?

  如梦:这是父亲生命的仪式,代表着父亲生命的圆满完结,我必须参与。

  记者: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

  如梦:我本来是打算考研究生的,但现在我想找一份工作,父亲走了,我得担起这个家,让我妈过上安定的日子。

  记者:对父亲的选择,你是支持的?

  如梦:我爸爸作为一个农民,能作出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很伟大,我从一开始就支持他。

  妻子:他从电视上知道捐遗,早就念叨过这么办

  回忆起与田忠海的生活点滴,如梦的母亲露出笑容:“他心眼好,勤快,我俩过这么些年,没起过二心。”

  如梦母亲说,田忠海作出这样的选择她不意外,“他是初中文化,在村里就算高的了,平时我爱看电视剧,他就总跟我抢,要看新闻,说起国家大事来头头是道。”

  “他是从电视上看到捐遗体的,当时就说‘这个挺好,以后我也这么办’。”如梦母亲说,起初大家都以为田忠海是说着玩的。

  如梦母亲介绍,由于如梦学医的缘故,近几年一家人提到遗体捐献的次数逐渐增多,但都限于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探讨,“就田忠海总念叨,说人总会死的,捐遗体还能给别人造福。”

  “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你那七老八十的,谁还要,没想到走的这么早。”如梦母亲说着笑容淡了下去。

  田忠海的一位亲属介绍,去年田忠海检查出胃癌晚期,他表示要放弃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攒点钱,留着给孩子念书吧。”这名亲属称,田忠海离开医院回到村里像换了个人似的,心态非常好,起初还能下地干活。

  亲属介绍,田忠海看得开,常说人生老病死是正常,还自己安排好了后事,提出不要大操大办。

   村民声音

  “对田大哥敬佩,但到自己身上还是下不了决心”

  戴荒地村位于法库县最南端,与辽河接壤,共700多口人,是个以务农为主的村庄。

  谈起村民田忠海捐遗的事,村民们的看法大体一致:“捐遗能帮助到活着的人,是挺好的事,但我们农村总是希望逝者能走得圆圆满满。”

  “对田大哥我是非常敬佩的,谁都可能有移植器官就能保命的时候,但如果说到我自己身上,我还是下不了决心。”一名村民说。

  如梦母女均表示,对田忠海捐遗的选择不后悔,自己也会成为捐遗志愿者。

  窦伟介绍,目前,沈阳市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已达4000余人,这其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所有捐遗者的遗体,都会在红十字会的监督下,在正规医疗或教育机构得到妥善保存利用。”窦伟介绍,沈阳专门为捐遗者安排了纪念园,所有捐遗者的名字都会在逝世次年清明节前镌刻在纪念碑上,每年还会组织志愿者和家属前往祭扫。

  “以后你们母女有啥需要就吱声,咱们乡亲一定帮一把。”天色渐晚,如梦母女相依着回到家中,戴荒地村里开始冒起炊烟,乡亲们帮如梦母女关好院门,走在乡间小路上,不时回头张望。

  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郑孝然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
高校毕业生县域就业房补最高6万
  沈阳市对在县域内就业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学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