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八旬老人和他的50岁小村档案馆
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小乡村竟拥有一个“宝藏”,它就是隐藏在村内一趟平房内的拐角处的小村档案馆。打开档案馆的大门,映入眼前的是整整齐齐的各类档案。
鞍山市经济开发区宁远镇新堡村档案馆,馆龄已有50岁,档案馆不仅保留了新堡村的文化和历史,还保留了50多年来村里和村民相关信息的文字资料。建立起这个小村档案馆的是84岁老人李玉山,他也是档案馆的第一任管理员。
记录新堡村的文化和历史
当年李玉山从鞍山一中毕业后,最早从事的是测绘工作。上世纪60年代,回到家乡的李玉山从一名测绘员变成了村小队的会计。之后,李玉山开始分管村上的档案室。那时的档案室,只是两麻袋的书和一些票据等。整理的过程很琐碎,但李玉山却十分投入,并从此痴迷上了档案整理工作。
当时,村里留存着几块历史久远的石碑,李玉山把石碑保护下来,成了档案馆的“馆藏”。李玉山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好多碑文都已破损不堪,有的字已无法辨认,还能辨认的,老人就用纸拓下来整理好,记录在档案馆里。现在其中一块仍珍藏在档案馆里,这块石碑记录了新堡村的历史。
据碑文记载,新堡村的原址曾是明末一名武将的家庙,之后又变成一个寺庙,慢慢地才有了如今的模样。如果没有李玉山的精心呵护,新堡村300多年的历史就可能真的淹没在历史中。
“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子孙后代能知道咱们祖宗的源头是哪儿,能了解我们村的历史。 ”李玉山说,把这些历史的东西保存、保护下来,村里的文化有了传承,新堡村也就有了立村之本。
档案了结邻里间的纠纷
除了保护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物,李玉山还着手健全新堡村的各类信息档案。档案馆里的档案分类很细,合同档案有265卷,财务档案和凭证有283卷,合同文书档案165卷,文书档案95卷,还有新堡村近500户村民的家庭档案。
前些年,为了建起小村大事记的档案,李玉山跟村里的老年人交流、座谈,并去上级档案馆查阅资料,终于制作成了新堡村的历年大事记,做成镜框放在档案馆的显著位置。
各家各户的信息也要补全。过去的年代,各家填写的信息表都不是同样大小的纸,当时又没有复印机,李玉山只好自己找来合适的纸,将原有的资料附在上面,再用切纸刀裁成大小一样的装订成册。
村里留下的票据时间久了不平整,李玉山就自个发明了熨烫法,在熨斗上包上毛巾,把票据放在底下,一点点地像熨衣服那样把票据烫平。
整理好一本档案后,李玉山就在档案皮上用从印刷厂找来的铅字印上时间、档案类别和序号名,这样,村民想查谁哪年包的地、哪个单位什么时候来新堡村做过什么工作,一目了然。
李玉山档案做得细致,村民也信服,邻里之间有什么涉及承包、补偿等问题,都会来档案馆查阅。李玉山老人说,现在村里的地界表除了国土局,哪儿都没有了,关于土地的问题,都得到村里查阅才能叫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