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摔倒84岁的她冲上去救

22.10.2017  08:21
  84岁的鲍苏苏在给活动中心的老人量血压。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薛雪 摄  

  15岁参军,一直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如今84岁的鲍苏苏已经满头白发,仍在用她专业的医学知识帮助身边的人。

  鲍苏苏是中国医科大学离休的血液科副教授,1989年离休后,她继续留在医院义务做检验工作。她曾多次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常年组织中国医科大学离退休专家到省内农村为村民义诊。

  在辽宁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鲍苏苏是大家信任和拥护的“小鲍”,大家眼中的鲍苏苏,热心肠、爱管事,遇事敢往上冲。在活动中心里,她曾经抢救过多位突然晕倒的老人,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前几分钟。

  在84岁高龄仍热心为大家服务,她说“我觉得大家需要我”。

  90岁老人突然摔倒她第一个冲上去

  90岁的解老刚刚吃完午饭,在站起来时突然倒地,伴有呕吐。此时,正在旁边吃饭的鲍苏苏一个箭步冲到解老身边。看到老人的状态,鲍苏苏立即将他头部侧过来,一边擦拭呕吐物、摸脉搏,一边安慰他,“别紧张,别紧张,我会一直陪着你”。“你别走,你别走,你得陪着我。”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解老仍恳求鲍苏苏陪在身边。

  鲍苏苏找来拖把,把解老的头侧着枕在上面,防止呕吐物呛回气管。“看他的情况,不像是心脏的问题,我没给他吃救心丹,万一是脑出血呢,吃了救心丹可能会加重病情,怕出血更多。”

  “在稳定住老人的情况后,一直等到120急救人员赶来。后来到了医院,诊断解老不是心脏的问题,而是骨折,她还带着儿子来看我,说我是救命恩人。”鲍苏苏笑着说,“我做这些真的是举手之劳,活动中心这些老人的情况我大多数都了解,遇到了肯定会上去救的。”

  “她也是80多岁的人了,还这么热心肠,很多这个岁数的老人都两耳不闻窗外事。可她还能第一时间冲上来做这些救人的事,我们都很佩服她,很尊敬她。”解老说。

  包里常备救心丹三次救回突发急病的老人

  近70年的丰富医疗经验,让鲍苏苏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会第一时间冲到患者身边,“这好像已经是一种本能了,摸脉搏、听心跳,看患者的状态,基本能判断出他是什么问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抢救。我的包里,救心丹是随时准备着的,为自己,也为大家。”鲍苏苏说。

  有一次,活动中心一位姓李的老人打麻将时突然倒地,鲍苏苏立即给他服了救心丹,老人吃药后状态慢慢转好。等到120急救人员来了以后,鲍苏苏交待说,这个人在路上可能要出现意外,心电图已经拉直线了。鲍苏苏一直看着李老,“万一要是不行的时候,就继续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再摸他脉搏,就过来了。”

  “没有劲也得做,职业本能。前面几分钟是非常重要的,失去这宝贵的几分钟就很危险了,还好,那次及时抢救过来了。”鲍苏苏笑着说。

  类似的惊险情况,鲍苏苏遇到过三次,幸运的是,突发症状的老人都因为救治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这对鲍苏苏来说是最重要的。

  活动中心里的“小妹妹”夫妻俩为大家服务

  1949年以后,鲍苏苏考入了二野军政大学,一直在部队工作至1970年,后转入地方医院,1989年9月离休。

  她是辽宁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离休干部中年龄最小的“妹妹”。

  小到为活动中心老人量血压、看体检报告、测心电图,为大家提供医疗方面的咨询;大到救人于危难,鲍苏苏在老伙伴眼里就是身边的急诊医生,只要她在身边,大家都感到特别安心。

  鲍苏苏的爱人许铎也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老党员,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2007年,老两口一起来到辽宁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启他们的晚年生活。二人是这里难得的夫妻档,都参加过野战军,是野战部队的医疗战士。夫妻俩一直在医疗行业的一线工作,来到活动中心后,仍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家解答医疗方面的问题。

  “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在活动中心给大家解读体检报告,老年人去医院排队很麻烦,这里有现成的医生,还是教授,没理由这么方便的条件不用啊?他们夫妻俩特别热心,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活动中心孟科长说。

  几年前,老伴去世了,鲍苏苏仍继续为大家服务,他们夫妻俩有着共同的心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每天到中心来活动基本都变成了“坐诊”

  “鲍姐,你来啦,最近我总头晕,是怎么回事”“小鲍,快给我量量血压”“鲍大夫,天冷了,我最近晚上总睡不好觉,怎么办?”每天像这样的咨询一个接着一个。

  “120/90,你血压不高,挺好的,记得每天按时吃药。”鲍苏苏叮嘱着。

  每天到活动中心本来是要参加活动的,可她有时候一上午下来都坐在那“接诊”病人了,很多人都调侃她,干了一辈子医疗工作,没干够吗?

  “每天都会有人来找我问这问那,只要是我了解的,我很愿意帮他们解答,量血压、看体检报告是最基本的了。”鲍苏苏总会遇到很多人来向她咨询,她说,这也是她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感觉自己仍然有价值。

  “要我给她打分,我打非常满意,每天有她陪在我们中间,我们很安心,她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可贵的是她非常热心、耐心、平易近人,我们这有几位老人突然不省人事,多亏有她在,抓住了前几分钟宝贵的治疗时间,才最终脱离生命危险。”活动中心的张金城老人说。

  行军路上助人战友难忘她“一碗面”的恩情

  鲍苏苏出生在苏州,15岁离家,带着13岁的弟弟和11岁的妹妹参军,在行军过程中学习医护知识。行军的那段经历让她一生难忘。“那时每天很艰苦,没有吃的,我们上山挖野菜,在河里抓青蛙。每个班里点油灯来做菜,相当艰苦,在最艰苦的时候还放过羊。”“我这人比较乐观。大家都认为我比较善良,也乐于帮助人,看见谁有困难我总会去帮助。”

  行军路上,当年鲍苏苏的一碗面,仍然让被救的人无法忘怀。

  当时,有位同志得了痢疾,卧床不起,一点儿力气都没有。鲍苏苏到炊事班叫炊事员给做了碗面,送到那位病号床前,慢慢的,那位同志病情好转了,重新回到战场。

  “他总记得这件事情。他一跟我通电话的时候,就会提起当年的事,还想着感谢我这个救命恩人。”鲍苏苏却觉得,“我好像也没做什么大的事情。”

  父亲首批留学莫斯科教导她要“温良恭俭让”

  鲍苏苏的善良和热心,与军人的经历和家庭分不开。她的父亲是当年第一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留学生,回国后曾在多处任职。

  父亲工作很忙,她每次见父亲都是来匆匆去匆匆,但父亲对他们的教育从来没有懈怠过。有一次在举家搬迁的船上,父亲给他们兄弟姐妹讲课,告诉他们做人要“温良恭俭让”。

  鲍苏苏和兄弟姐妹们牢牢记住了父亲的五字家训,并贯彻在做人做事上,影响着他们一生。

  鲍苏苏家中珍藏着几十本证书,放在塑料袋里保存着,从这些证书可以看出来,她在工作中几乎年年是优秀。

  她说:“这些奖状、证书是对我一生的褒奖,是我要给孩子们留下的唯一财产,希望他们能按照我的原则去做人做事。”

  一声号召平均70多岁的医大专家下乡义诊

  去年夏天,鲍苏苏组织中国医科大学离退休专家到铁法煤业集团矿区义诊,她一声号召,大家都很支持,呼吸科、循环科、中医科、儿科、血液科,平均年龄70多岁的专家们,自己带着心电图、听诊器等设备来到矿区,“人太多,看不过来,排大长队,有时候一天都回不来。”鲍苏苏说,趁着身体还能干得动,我们非常愿意为大家再多服务几年。

  鲍苏苏目前的身体状况不错,耳不聋,眼不花,喜欢唱歌,练太极健身操,这也是她保持健康身体状态的秘诀,“唱歌能让我心情开朗,每天都想着积极正面的事情,我就是一个乐天派,心情比较开朗,工作上也是要强的人”。

  【对话鲍苏苏】

  “晚年阶段还能发挥余热

  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鲍苏苏家住沈阳铁西区滑翔小区,从家里到活动中心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昨日,得知记者要来采访,她特意从家里取来了厚厚一摞证书。她说,这些证书是她最珍贵的财富,是大家对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辽沈晚报:您已经84岁了,每天要从铁西区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活动中心,是什么动力让您有这么高的热情?

  鲍苏苏:我觉得大家需要我。虽然我们这里的老人都是从不同单位和岗位上离退休的,但在活动中心相遇,大家一起相处得很亲近,像个大家庭。他们很愿意找我聊天,问我一些病痛方面的问题,我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讲解给他们,让我在自己的晚年阶段还能发挥余热,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辽沈晚报:家人支持您这样做吗?没有提醒过您,遇到老人突然摔倒的时候尽量要回避吗?

  鲍苏苏:冲上去救人那一刻,我没想别的。我就想,已经发生问题了,我得赶紧去解决这个问题。活动中心这些人都老了,有的时候去看病也很困难,在我这里先初步解决一下,之后再到医院去。我觉得给他们减少了很多负担,少走很多弯路。

  辽沈晚报:抢救突然倒地的老人,挽救他们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感谢您的?

  鲍苏苏: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感谢。老同志在一起,没有别的,大家对我很尊重,也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就很满足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医生的举手之劳。

  辽沈晚报:为大家解读体检报告,重复回答问题,您的身体吃得消吗?

  鲍苏苏:我是医科大学离休的,大家都愿意相信我给的建议和诊断。我们都到晚年了,尤其是离休的老同志,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现在都八十多岁了,我是最小的,能有这个平台,大家还能高高兴兴地玩在一起,精神也开朗,也都在发挥正能量,这是很幸福的事情。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薛雪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