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仙逝
1月14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去世。此前一天,他刚刚度过112岁生日。他是这样长寿,以至于他曾开玩笑说,上帝太忙,把他给忘了。上帝没有忘记他。我们也不会忘记这位睿智老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2月,久不动笔写字的他,欣然为本报读者题字祝贺新年。
大师:提出了汉语拼音三原则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看看周有光的经历,犹如翻开一本中国百年文化历史的长卷。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还两次与爱因斯坦面谈过。
1955年,中央成立拼音方案委员会,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被周总理钦点。当时,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的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并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据周有光介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非常慎重,从原理到技术都要深入研究。26个字母一干就是3年。今天回想:这3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起,《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课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奇迹:年过百岁仍常写博客
从2010年算起,沈阳民间收藏家詹洪阁曾七次拜访周有光,对于周老的离世,詹洪阁十分痛心,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前几天还往老爷子家里打过电话,是保姆接的电话,保姆说老爷子刚出院,现在正处于恢复中。原计划过几天要到北京看望老爷子,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没想到却再不能见面。”詹洪阁表示,可以说周老就是他的精神导师,他非常敬仰周老,而且周老非常支持他搞教育收藏,听说他要搞教育博物馆,周老欣然为博物馆题词。
詹洪阁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2014年底,他到北京参加活动时,第六次上门探望周有光先生。在他看来,老人虽然有些耳背,但记忆仍特别好,无论谈起什么新鲜事,他都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一直关心国内外大事。让他更为惊奇的是,老人在网上还设立了个人文化博客,而且常在上边发表一些有趣的小文、小诗——这也可能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
在周有光105岁生日之际,詹洪阁将自己收藏的一本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纪念册送给周有光,老人万分欣喜。周有光竟然能将昔日大学时师友的名字一一指出来。
詹洪阁表示,他曾向周老讨教长寿的秘诀,周有光的回答是:“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结缘:曾为沈阳晚报题字祝贺新年
周老与沈阳晚报也颇有渊源。
2010年12月29日,利用赴京采访的机会,本报记者拜访了这位百年人瑞。当时,久不动笔写字的他,在朝阳门内大街后拐棒胡同寓所内,欣然为本报读者题字祝贺新年(见今日一版)。
周老的家朴素异常,没有豪华的装饰,家具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风格,不大的面积分成了四个小屋,周老的书房不足10平方米。和所有学人一样,周老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最显眼的是他写的各种语言学书籍和参与编著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周老微笑地端坐在靠窗的一个小木桌前,周老经常伏案的这一侧,小木桌黄色油漆掉了一半,露出木质的纹理,桌子的一角放着他当年出版的新书《朝闻道集》。
当时,周有光看完本报新教育周刊后,表示“很好,很漂亮”。“我们讲话,如果有听不清的地方,就写几个字,我的耳朵坏得很。”在周老善意的提醒下,记者写一个问题,周老回答一个问题,虽然已经105岁,周老回答问题逻辑甚为清晰,很多当年事,周老说着说着就会笑出声。
“来而不往非礼也,从沈阳来一趟很辛苦,代我向沈阳的读者们问个好!”谈话结束后,为了表达对我们的谢意,周有光在白纸上写下了他对本报读者的祝福,还专门为本报小读者另题了一幅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由于年纪太大,周老握笔困难,但他还是有些颤抖地坚持写完了所有的字。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