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以实干精神适应引领新常态
以实干精神适应引领新常态———写在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
(一)
今天,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迈步踏上了“十三五”征程。
年前,有几件大事相继发生:
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召开,对我省“十三五”规划作出全面部署;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随后召开,安排部署了2016年经济工作;
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向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表达了辽宁要以实干精神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决心。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强调按照“四个着力”要求推动新一轮振兴。蓝图已经绘就,而道路注定坎坷。今日辽宁发展,既有中流击水的激荡,又有乱云飞渡的风险。如何增强驾驭市场的智慧、掌握复杂局面的本领,以及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诸多能力,这也是2016全年工作一以贯之的最大考题。而由毛丰美树起的“实干丰碑”,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前行道路上最可以仰仗的精神财富。
(二)
有人说,现在的选择无非是未来投下的影子,可见信心和预期的重要性。当此之时,辽宁经济正处于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坚定必胜信心,树立正向预期,就显得十分重要。
2015年,被称之为新世纪15年以来,辽宁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一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我们要说,尽管艰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都站在辽宁这边。
向过去看,十年振兴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辽宁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优势产业基础良好,科教人才聚集,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提供了充足的回旋余地和巨大的潜力。如今的困难,绝非“回到了从前”,实为“成长的烦恼”。
向未来看,虽然速度慢了、指标降了,但我省的改革红利在释放,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在调整,新的动力在增强。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向内在看,一些干部群众表现出的焦虑和担忧,以及各种不适应,说到底仍是定力不够、信心不足。新常态是马拉松,不是冲刺,要学会合理分配体力,调匀气息,既不能慢,也不能急,要有个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实干精神和劲头。
改革开放之初,毛丰美面对一穷二白,倒腾粮食,挣得了“第一桶金”。上个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之际,他融资兴建了当时辽东最大的封闭市场;进入新世纪后,他又果断关停了一批村办小企业,打起了生态农业牌。有此评价:“所有重大机遇,老毛一次也没有落下。”曾经,我们有多家单位到大梨树村学习考察,学到很多,感触很深,但学成者寥寥。这说明光嘴上说学习不行,还必须有信心,要敢干,要实干。辽宁经济的黄金时代在面前;困难面前手足无措,再好的机遇都会拱手相让他人。
(三)
拿破仑说过一句话:“先投入战斗,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新常态是认识论,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方法论;如果说新常态是对经济形势的描述和判断,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现转型升级、凤凰涅的抓手。
在供给端有缺失的表现是,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商场冷清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人群出国抢购洋奶粉、马桶盖等产品。
辽宁在供给端的缺失,可能更为严峻和复杂。有的时候,我们生产的一台机床价格上千万元,而利润居然只有千元!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有效的高质量的供给不足。大白话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不行,辛苦半天挣了个吆喝钱。
适应引领新常态,理解掌握供给端结构性改革,第一步当然要学。然后方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在低端轴承市场上混饭吃,饭越吃越少,这样下去大家都会饿死”。瓦轴集团未雨绸缪,经过近十年大规模技术改造,一些关键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追赶世界一流奠定了基础———干与不干,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最关键的点在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无论是适应还是引领,都需要从传统发展思路中走出来,拿出实干精神,勇于投入战斗。
(四)
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常态下“三种人”画了脸谱。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定式思维,往往逆向而行。
平心而论,这三种人辽宁都有,而第二种人居多。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一些领导干部,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常态出现了本领恐慌。
进入角色慢,可以理解,但决非借口。认识不到位,如何提高?引领新常态有本领恐慌,如何解决?都需要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找差距,在不断强化认识中增长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能力。
正因此,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强调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正所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应该清醒认识到,适应可以有过程,但必须雷厉风行,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
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最终要落在“干”字上:实干苦干加巧干。前两个干,无需多言,后面的“巧干”,新常态下意义非凡。
关键是“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个更加注重”,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我们还可以概括为,抓住时代脉搏,注重巧干。
“不会干”和“不想干”之间,实际上只是一线之隔。新常态下,实际上存在隐藏的时间表。倘若突破了时间表,那些第二种“不会干”的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第三种“不想干”的人,结果不言而喻。
历史已经证明,艰难险阻前,我们从来不缺少改革者和实干家。越是困难越能挺起腰杆挑起担子,方显英雄本色。
让我们再加一把劲,始终有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以实干精神适应引领新常态,辽宁就一定能跨过艰难险阻,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激活逆势而上的强大动能,赢得一个行稳致远的宽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