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支出承受巨大压力 目前减少税收不太可能

12.11.2015  15:02

  习近平总书记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市场猜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意味着有可能推出减税政策。此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提到,从金融危机教训可以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不是绝对科学的标准,这些观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实践中调整。这被市场认为是暗示财政政策或有进一步扩张。
  准确理解朱光耀的话就必须放在其讲话的大背景中分析,他的讲话大意是“IMF认为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新一轮衰退,这种对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的改变需要重视”。因此,他的这番话可能并不意味着当前中国为了应对经济增长放缓而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是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全球新一轮衰退的担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2015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12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赤字率由2014年的2.1%增至2.3%。这与国际上通常认为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的警戒线还差一段距离。
  市场为何呼吁通过减税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下行,企业的符合日重,因为利润率越来越低,但实际融资成本上升,用工成本过高,其中包括企业负担过高的社保缴费率。
  中国2008年后采取的刺激措施,导致基建、地产与服务业大幅增长,转移了大量劳动力,造成工人工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汇率、人工、税费、地租等成本上涨让传统制造业承受了巨大压力,随着基建、地产等行业的回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使得传统企业遭受成本上涨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打击。
  尽管中央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并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基建项目,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犹在。市场倾向于认为,这种扩张性的刺激政策不如通过减税降低企业压力有效。至少减税可以避免财政定向支出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不管对企业或劳动者而言都会受益。比如里根时代为应对滞胀所采取的政策就是大规模减税,刺激企业投资以及个人消费。但是,恰恰是这种对未来出现衰退的担忧,使得目前减少税收不太可能,这是为了防止未来承受巨大的支出压力。中国2015年前三季度的名义GDP增速6.6%,而财政收入的增速高达7.6%,此外还有巨额政府存款沉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并且要求“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些目标,减税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而且中国还有较大的减税空间,这需要决策者有长远眼光,而不能斤斤计较短期压力。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