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销社牵头多部门联手 “援驰行动”助销售
粉的、红的、紫的、黑的,掩映在枝叶间的树莓像串串宝石。熟透了的树莓,入口生津,酸酸甜甜的味道令人难忘……8月27日,由沈阳市供销社牵头,多部门代表组成的“援驰行动”特别小组直接走进了沈阳市浑南区李相镇王士兰村、东沟村、东八寨村等多处树莓园,在田间地头开起了“现场办公会”。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全程跟随进行了采访。
走进树莓园:原来树莓全身都是宝
看到本报报道后,决定用实际行动帮扶莓农一把、前来采摘的市民碰到了难题:树莓园既无指示路牌,也无莓园标牌。针对于此,“总指挥”、市供销社副主任孔德树立即与各村负责人沟通,最后拍板落实:第一时间制作路标、路牌、指示牌,方便采摘市民自驾引路。
“我的莓果园之所以受游客青睐,最重要的是我的莓果没上化肥、农药,完全是农家肥。”莓农范保廷拍着胸脯向记者承诺说。成熟期的树莓累累果实像串串红宝石、黑钻石,轻轻一撸,就落入掌心,酸酸甜甜。一粒入口,果然满口果香,丝丝泛甜。资深莓农金淑春介绍,树莓俗称托盘,中药名称“覆盆子”,是药食同源的名贵小浆果,在欧美市场零售价比蓝莓高一倍。
对此,市供销社副主任孔德树与各媒体沟通,希望多做宣传,让更多市民知晓,一改过去树莓“养在深闺人未识”局面,促成树莓走向沈阳市民餐桌上,为农超对接打基础。
邂逅本报读者:感谢贵报穿针引线
“自《沈阳晚报》报道后,这个双休日,已陆续有沈阳市民来自驾采摘了!”莓农杨连洁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市民刘女士说,这次来采摘购买了总计30斤,打算回家送给亲戚朋友,自己也留一些。“树莓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与市场里买的莓果在口感上真是不一样啊!这现摘现尝真是好吃!”园内的几位市民不时地表达着各自的感受,他们准备大批量地购买树莓回去泡酒,做饮料和果酱。
本报记者体验:专业采摘艰苦易受伤
然而,与市民旅游观光式的快乐采摘相比,莓农们自己或雇人采摘,则更是一项艰苦易受伤的劳动。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体验——
扎人!记者虽穿着长衣长裤,但树莓多刺的枝条还是轻易将记者的手背、脖颈等多处扎伤,留下一条条红红的印迹,异常痒和疼。染色!记者只采摘了几颗,十指已被染得鲜红一片,连手指甲缝里都是,很难清洗。易烂!莓农告诉记者,采摘下来的树莓常温下只能存放数个小时。但前提是阴凉处!果然,在烈日下,记者刚采摘下10分钟的莓果“化”了。
在金淑春的树莓园里,记者观察到,园里连一处遮阳处都没有,顶着炎炎烈日,她和老伴徒手抢摘树莓,十指已被染黑。“这几天是盛果期,得抓紧啊!连水都不敢喝,怕上厕所。”
金淑春说:“采摘的时候我要腰系一只大筐,一手托住这边,手一上去就下来了。这样就是很完整的一个果。一筐装满5斤,腰都快被坠折了!”
树莓是浆果,不扛压也不能洗,采摘下来要送到这个防尘防虫背阴的纱棚里,保持洁净。“树莓种植需3年后才能结果,苦熬3年终于等到了赚钱的这一天,可是……”
市供销社牵头:六大途径帮扶莓农
“驰援莓农,我们义不容辞!为他们打通销售出路,绝对不能让树莓烂在地里!”市供销社副主任孔德树告诉记者,本报报道一经刊出引起各方高度关注。8月26日他们接到通知后开始研究对策,8月27日召集浑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浑南区农发局、省建行、辽宁振兴银行、市客运集团龙华旅游公司、市供销快线电子商务公司、辽宁金秋实物业、今日农业公司等现场座谈。
集思广益后,准备从6种途径来探求帮助莓农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是联系今日农业公司、苏家屯生物科技公司等深加工企业收购树莓;第二是尝试与地利生鲜等超市进行农超对接;第三是通过“供销快线”电商平台研究方案,尝试实现物流同城配送;第四是联系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单位进行内部消费;第五是通过一些机构开展“树莓情·爱心行”活动,联系旅游公司开展树莓采摘等活动;第六是通过媒体等多渠道宣传。
浑南区农发局支招:三大出路
“我们区种植树莓时间早、产量高、质量好。”浑南区农发局王阳副局长说,2004年开始试点,2007年达4万亩高峰期:70%出口欧洲、亚洲国家,30%深加工成树莓汁饮料销往各地,树莓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浑南区大批农民就业。
2011年后种植面积出现走下坡趋势,截至目前全区为3000亩,产量300-400吨。提及价格,历史上有三次大波动。2010年是第一次波动,后来还有一次波动,但今年是波动最大的一次。目前,价格跌至最低0.9元/斤。谈及原因,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原因,原先有8家企业收购,今年只剩下一家企业。而且,此一家企业收购量锐减。说起出路,一是各村设收购点,村部变指挥部,建立企业与莓农沟通桥梁,为企业提供服务,为莓农“争口袋”提升售价;二是政府出面扶持收购企业,加大企业收购量;三是针对人工费高问题,建议政府财政补贴。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唐葵阳记者邓丽婧摄影记者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