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超六成家庭 幼儿教子重担妈妈“扛”着
近日,市妇联等部门专门进行了一项“3—6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调查样本选取市内五区部分幼儿园、学校,并将流动人口家庭纳入其中。调查结果主要采取家长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等方式得出,对这一年龄段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这些家长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父母,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承担怎样的角色?他们又想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切……
63.4%家庭,教子重担妈妈“扛”
【案例】爸爸陪伴少,女娃见男就害怕
爸爸工作忙,三岁半的岩岩是妈妈一手带大的。上幼儿园后,岩岩明显表现出比同龄孩子更胆怯,从不主动和小朋友玩,更排斥小男孩,老师安排她和男孩玩,她就会哇哇大哭。一到男体育老师的课,小岩岩就躲在女老师后面不肯上课。幼儿园老师告诉岩岩妈,这是缺少父亲陪伴的表现。
【数据】如今,《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热播,引发了不少年轻父母的共鸣,也更让“爸爸该在家庭教育中承担哪些责任”的话题引发热议。
【专家建议】爸爸多陪孩子做游戏,一举两得
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徐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承担着不同作用,爸爸的教育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若少了爸爸的教育,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的缺陷。相比妈妈,爸爸更理性,更讲原则,更重行动,可更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及乐观心态。一般母子关系建立于抚养,父子关系更易在寓教于乐中建立。因此,繁忙工作的爸爸,也可把与孩子一同做游戏的过程,当做自身放松的好机会,多陪陪孩子,一举两得。
七成家长,对待孩子“独裁”
【案例】考虑长大找对象逼儿学吉他
6岁的升升是个“大忙人”,放学后学书法、围棋、表演、英语,甚至还要弹吉他。可升升却说:“这些兴趣班我都不喜欢,我只想打乒乓球,可妈妈说打球不如弹吉他。她说了算吧,我的人生她做主!”而升升妈却说:“6岁孩子懂啥,学啥当然我帮他选。男孩弹吉他多有魅力,长大好找对象嘛!”
【数据】
【专家建议】孩子也需个人空间
相关专家表示,父母要尊重、理解、支持并正确引导孩子。既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也不能当过度管束的“独裁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个人空间,过多的管束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判断能力,逐渐养成优柔寡断的性格。长大后一旦遇到困难,更愿意选择逃避。
近五成家长,“成绩进步”才表扬
【案例】6岁莹莹(化名)的小书包里攒下许多“红花卡”,只有在扫除、课外活动、助人为乐等方面表现突出时,才会获得卡片。可莹莹却从不把卡片拿给爸妈看。“爸妈总会说,学习成绩才是正经事,100分的英语卷比啥都有用。他们不会稀罕这些卡片的。”
【数据】46.3%的家长认为,只有“学习进步”值得表扬,认为“听话”、“做了好事”、“诚实认错”值得表扬的家长分别占17.1%、17%、19.6%。“当孩子学知识技能有进步,或表现出优秀行为时”,56.9%的家长会选择口头简单表扬。
【专家建议】赞美让孩子学会尊重
16.5%家长,孩子不需要“游戏”
【案例】85后妈妈小刘,自儿子出生就拔掉网线,封上电视,屏蔽掉她认为所有会影响到儿子的负面信息渠道。“打游戏、看动画片对儿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可如今儿子3岁多了,因不知道奥特曼被幼儿园小朋友嘲笑,整天闷闷不乐。
【数据】
16.5%
家长认为,游戏对孩子发展没实际意义,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
31.1%
家长认为游戏只是孩子在消磨时间、自我娱乐。
17.9%
对待游戏的态度,家长认为可有可无,无所谓。
36.4%
觉得玩游戏不如多看看书,学学算术。
【专家建议】会学会玩才快乐
孩子的人生应是丰富多彩的,会学会玩的童年才更快乐。如家长过度干预其玩游戏、看动画片等业余活动,孩子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缺少朋友,使成长中缺少很多的快乐。家长应耐心地替孩子选择有益健康成长的电视节目或游戏,帮孩子确立良好的娱乐习惯。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