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学雷锋义务奉献20年 带动36名亲友做义工
孔舒悦自费做出“老人出门注意事项”,免费分发给老人,希望能避免老人走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丹东记者 王晓阳 摄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36个人,甚至61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丹东一位64岁的阿姨孔舒悦从20年前开始学雷锋、参与志愿者活动。受她的影响,36名亲友也先后加入了义工团体。只要她一发出通知,分散在各个省市的60多名亲友都会积极响应。
幼时受姥姥影响
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一个人一生的选择,跟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谈及如何走上志愿者道路,孔舒悦这样说。
孔舒悦的姥姥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时代,家家都难得有点好东西,但孔舒悦幼时体会最多的,还是姥姥乐于助人的品质——“那时候,只要家里有点难得的东西,姥姥都会分成好多份送人,不仅会给亲戚家送,甚至每一个邻居都不会落下。姥姥总是说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行,不管谁家有困难,她知道了也都会去搭把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孔舒悦从姥姥那里听到最多的话,这句话现在成了她家族的家风,同时也成为孔舒悦一生的行为准则。
从不“拉人”做义工
全靠行动吸引人加入
孔舒悦退休前从事的是精神文明方面工作,这也是她接触到正能量人物和困难人群的开始,其中丹东市爱心协会振安分会的会长包华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
“最开始是我俩一起干,知道谁家有困难,就一起去,想办法帮忙。”孔舒悦说,渐渐地,跟她们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变成了一个“专职的志愿者”,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去做义工。
做的时间长了,身边的亲友很好奇,就问她一天到晚都在忙些什么,孔舒悦便给他们讲志愿者们做的好事。刚开始大家都不信:“怎么还有人愿意自己“搭钱”去伺候无亲无故的老人?那你带我们去看看呗!”
于是孔舒悦带着亲友们去参观一位志愿者开的免费养老院,当看到真的有这样一群人在无私奉献时,很多亲友被感动了。他们纷纷告诉孔舒悦,以后再有志愿者活动,也带上他们。就这样,靠着“感动”招人,孔舒悦带领的爱心小组队伍迅速壮大,她一个人就带动36名亲友成为志愿者。
“我从来不去劝人参加,这个事光靠说,人家也未必信。我坚持自己做,人家看到你不说空话,自然也就愿意跟着一起做好事了。”
丈夫支持她做好事
困难患者免费还“送钱”
这些年孔舒悦到底捐出去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困难的人,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她收获了太多的感谢,但她觉得,自己最该感谢家人的支持。
孔舒悦开始做志愿者不久,她的爱人孙喜贵和儿子就跟她一起参加爱心活动。平时捐款捐物做义工不说,孙喜贵开的诊所只要碰到家庭有困难的人,就经常不收医药费,有时候反倒会送一些生活所需的钱物。
“孙喜贵比我大方。”孔舒悦笑着说,之前一家人闲聊时说起这些事,丈夫都会感慨:咱家是不算富裕,但是再怎么样,条件也比那些困难家庭好,力所能及地帮帮人家,那不是应该的吗?
孔舒悦的爱心大家庭
上至古稀下到五六岁
孔舒悦的家族是个大家庭,不算在外地工作的人,留在丹东的就有50多人,他们建了一个微信亲友群,就叫“丹东亲友团”。除了用于平日里大家联络感情,这个微信群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一起做爱心活动。
从2017年年初开始,孔舒悦所在的爱心团队每年都会发起一个“10元献爱心”活动,号召人们拿出10元钱,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两年,每当这个活动开始,孔舒悦就会把消息发到亲友群里,群里每个人都会积极响应。
2017年初,她家有接近50人参加捐款,2018年进一步增加,足足有61人参与。这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孔舒悦年过古稀的兄姐,小的则是孙辈里只有五六岁的孩子,他们都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做好事。
这么庞大的大家庭,人心怎么能做到这么齐?孔舒悦说,其实还是那句话——这个家庭的家风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丹东记者 王晓阳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