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过我的人,想跟你们道声谢”
孙大海想对恩人道声谢-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康晓潺摄
“寻人启事”
康雅珍时任沈阳市控制四厂工会主席
王兰婷、田玉杰、薛艳平沈阳市控制四厂工人
卢金燕和平区残联工作人员
本报讯(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康晓潺)他的经历有些不幸,3岁得病致残,家庭拮据,人生路上全靠双手打拼。
可他又是幸运的,有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说:“我是个幸运儿,生命中有那么多人给予我帮助,我最应该的是感谢而不是抱怨。”
10年里,同事每天帮他取饭盒
昨日,71岁的孙大海鼓足勇气拨打了本报电话,他想对那些曾在最困难的时候帮过自己的好心人说,“我想见见你们,当面道声谢。”
孙大海3岁时因病致残,两条腿长短不齐,走路只能靠拐杖。1965年,他有了第一份工作,被分配到沈阳市控制四厂做钳工。当时厂里给他特制了一个板凳,比别人高出好多,他就坐在上面干活,“我活干得精,大家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也都来找我。”
可最叫孙大海苦恼的是,每逢中午取饭盒都要走上很长一段路,之后还得用双拐夹着饭盒走回来,来来回回很不方便。
“那时候我家成分不好,我又是个残疾人,没钱没房,真的没想到会有人来帮我。”孙大海说,当时厂里有位工会主席叫康雅珍,人很好,“她跟大家说,中午谁吃不上饭也不能让小孙饿着,大家要帮助他。”
之后每逢中午,都会有好心的同事替孙大海去取饭盒,一直持续了10多年,“王兰婷、田玉杰、薛艳平,这几位好心的同事在工作上、生活中给予了我不少帮助,我真心希望能够找到他们,当面道声谢。”
孙大海回忆,半年前他听说其中一名同事住在滑翔小区,就摇着残疾人车从明廉找到滑翔,遗憾的是,那名同事已经搬家。
创业中,残联帮他联系修鞋房
“工作后,我家一直不宽裕,期间还经历了一段下乡。”孙大海说,1979年他从农村重新返回城市,回到了自己想念的控制四厂。当时生活拮据,又没房没钱,更别提结婚了。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1984年,孙大海向厂里申请停薪留职。
双腿残疾,如何才能创业?面对亲属朋友的不解,孙大海并没放弃,而是自学了修鞋。
“起初的创业路很艰难,不被认可。”孙大海说,当时真有些心灰意冷,就在这时和平区残联一名叫卢金燕的工作人员帮他各处联系,最终在北市场附近联系了一间3平方米的钢板房,从此孙大海早出晚归,在钢板房中为附近的百姓修鞋。
“一点点恩惠我都铭记在心”
昨日,在皇姑区锦水人家小区孙大海家,老人手拄双拐在屋内行走显得十分灵活。孙大海说,这个房子是2013年自己花48万买下来的,还要感谢社会,感谢生命中曾帮助过自己的那些好心人。
“如今,我不仅有了房子,还结婚有了家庭,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将两个孩子抚养毕业。现在我每月有养老金可领,今年还准备给自己换一辆电动车。”孙大海说,如果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他不会有今天。
“只要别人一点点的恩惠,我都会铭记在心。”孙大海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生命中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他,他最应该的是感谢而不是抱怨。
“不敢说是知恩图报,但别人帮助了你,你必须深怀感恩。”孙大海认为,尽管他要感谢的这些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但这份感激、这份情谊他始终念念不忘,他希望能亲口向这些好心人道声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