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深入推进“两个拓展”实现地勘产业可持续发展
4月14日,局2015年地质工作会议在机关五楼会议室召开。局领导于文礼、王恩滨、杨占兴、王金林、付海涛出席会议。七家单位作经验汇报。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总工程师参加会议。
于文礼在讲话中指出,七家单位的汇报发言,均是围绕实施“两个拓展”的具体做法,讲得很到位。会议采取研讨的方式,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学习借鉴,为深入推进“两个拓展”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今年的地质工作,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深入推进“两个拓展”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要提升优质技术能力,挖掘人才潜力,形成干事业、创事业的体制机制。2015年是我局步入新常态的第一年,全局上下要团结一心,奋发努力,深入推进“两个拓展”,全面开创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杨占兴在讲话中说,地科处和水工环处负责人提出了地质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具有普遍性,总工程师要亲自把关和指导项目报告,提高报告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信誉。要高度重视当前国有和民营地勘单位竞争的热点和为矿山企业服务的社会地质工作的质量。水工环地质工作要寻找切入点,再上新台阶。新常态下,各单位要采取具体措施,在人员、设备、资金、政策上支持“两个拓展”,更深入地推进“两个拓展”。各单位主要领导和总工程师及财务管理人员要重视项目财务检查和审计工作,确保到手的财政资金不被划走。
杨占兴就如何做好今年的地勘工作提三点要求:
第一,要理解和把握新常态对地质工作的影响。新常态将对地质工作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减少;传统产业消耗了大量资源,要调整经济结构,走节约资源的道路;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地质工作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大家一定要在思想认识上理解新常态,把握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主攻方向。
第二,要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寻找发展机遇。目前国家为了适应新常态,出台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方向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相吻合。一是“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将先期投入四百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让“一带一路”的蓝图启动。丝路基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其中蕴含着地质工作的商机。目前新疆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甘肃、宁夏市场也要积极开发和进驻。二是国家提出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国家制定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经济战略,要全方位、高效益、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地质调查、海洋测绘等将成为未来地质工作的新领域。临海的地勘单位要多注意这方面的信息,积极申办有关资质。三是污染防治规划。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要带动10万亿投入,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也要带动10万亿以上投入,这些都是地勘单位可以获得的发展机会。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定位发展方向。一是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单位都存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二是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服务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过去一直为国家找矿,服务于政府。现在国家财政投入矿产勘查的钱越来越少,我们的服务对象要转向社会,传统的服务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地质勘查思维,要使我们的思维符合服务对象的要求,适合服务对象的需求。三是拓展服务领域,积极申办各类有市场潜力的资质。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兴产业所需矿产资源有很大需要,各单位在争取财政项目时要注意这些问题。水工环地质工作要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要主动进入环保工程、海洋工程。地勘单位仅凭一个固体矿产甲级资质已无法生存,要尽可能申办有市场前景的各类资质,如基础地质、水工环、物化探、海洋地质调查、气体勘查、海洋、环境、矿山设计等,要尽可能抓住时机,在人员、装备、业绩上早谋划,积极筹办。
王金林针对近年来地质项目财务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启动预算管理。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队长、总工一起分析和控制项目成本构成,做到账目清楚,心中有数。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自己的成本内部控制规定,以此来细化和严格管理,提升管理标准和水平。二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和强化与地质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对项目财务管理的能力。
付海涛作《研判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深入推进地勘产业持续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我局2014年地质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重点对2015年地质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在新常态下深入实施“两个拓展”的具体措施。
会上,地科处、水工环处负责人分别对地质工作方法、固体矿产勘查报告中常见问题、省本级地质勘查项目决算审核等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进行讲解。四队、五队、十一队、六队、物测院、地勘院、地调院分别围绕拓展域外市场、拓展服务领域的举措和成果,加强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成效,地质工作新技术的动态效果演示三个方面作经验汇报。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深入推进“两个拓展”、切实加强能力建设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