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前古城现身喀左
近日,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黄家店村,一座距今约3500年的青铜时代古城被发掘出土。
考古人员在这里找到100多处遗迹,包括房址、祭祀坑、升焰式窑址和灰坑等,并伴随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千平挖掘现场仅是一角
从喀左县城出发,大概经过40多公里,来到黄家店村土城子屯,步行近千米,在屯子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一个近千平方米的遗址出现在眼前,四周尽是已经犁过的农田。
遗址挖掘现场呈现的是20多个深浅不一的方形土坑,最深的2米多,有的方形土坑内还有圆形的小坑,坑壁上可以看到颜色深浅不一的土层,细碎的石头和土层犹如蛋糕一样层次分明。土坑内除了草棍外便是一些积雪,出土的陶器碎片等物已经被运往他处封存。
喀左博物馆副馆长侯申光介绍,多年前朝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这块长满玉米的田地地表散落着几块陶片,后经研究确定为古人类活动的器具,遂将此处定为遗址。经过千百年的耕种,遗址地表层已经破坏,一般的耕种已不会对深层的遗址造成破坏,此处也一直由农民继续种植作物,直至此次挖掘开始。
县档案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遗址是去年7-9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队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所进行首次挖掘尚未回填才遗留下来,占地约1000平方米。“这项挖掘工程计划要进行5-10年,按地段逐步发掘。目前看到的,只是首次挖掘的一部分。未来,附近的土地都要进行发掘。” 发现疑似战壕或护城沟
在现场,工作人员指着一片明显发褐红色的土层告诉记者,这里很可能曾经是烧火的窑。而在另一处,则有一个明显的洞柱。“这里是古人盖房子顶梁柱的位置。因为在洞柱的底端,散了一些碎陶片用以加固、承重。”
此前,考古人员在对土城子遗迹进行发掘时,曾在周边发现一条沟。有推测,这是否为“古城”的战壕,或护城的壕沟,“如果确实是,那么这座古城在当时就算是相当有规模的,说不定,还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当然,这些都需要等待下一步的发掘和研究,才能最后得出结论。”
据悉,考古人员在这里找到100多处遗迹,包括房址、祭祀坑、升焰式窑址和灰坑等,并伴随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其中陶器类型非常丰富,有陶瓮、陶甗、钵、尊等10余种。土层跨度至少3500年
经考古专家初步考证,土城子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500年,该古城内的人类活动迹象从青铜时代早期的夏家店文化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侯申光介绍,首次发掘的土城子遗址,其年代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汉代,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2米以上,时间跨度至少为3500年。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挖掘,所以具体的时间能否推前,目前还不好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全说,本次考古发现呈现了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民众居住区的原始风貌,有助于构筑大凌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及年代序列。通过开展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综合研究,揭示该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任何保护不怕盗掘
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遗址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也没有人员看守,只有一处几平方米的钢板房矗立在一旁,房间内空无一物。
相关人士透露,发掘工作自去年7月底开始,9月初结束,今年5月会再次动工,预计持续5年以上的时间。
没有保护,如果遭遇盗挖怎么办?侯申光表示,遗址出土的基本都是陶器碎片,只是在土层中对研究当时的生产活动有一些意义和价值,单独拿出来就失去了价值,也就是说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黄家店村,遗址现场的土坑有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