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辽宁学生制服曾引领服饰潮流

04.02.2015  18:17

    从清末开始,中国学生的服饰日渐统一,并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了一种制度。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辽宁学生制服样式几经变迁,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制服因为时尚,还曾引领社会服饰潮流。

    学生穿着制服始于清末

    辽宁地区学子穿着制服是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的。在这一时期,辽宁陆续出现了新式学堂,许多学校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这些衣服虽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但已有了学生制服的形状。随后两年先后成立的奉天女子师范学堂与满洲八旗小学是当时辽宁较为著名的两所学校,其学生服饰在当时十分具有代表性。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是辽宁最早的女子高等学校。虽为新式学堂,但教育思想仍然十分保守,对于学生的服饰要求也非常严格。

  女学生在校必须一律穿布衣,绸缎、花衣是不允许的。所以学生如果穿绸缎、花衣,外面必要罩一件布衫,不让其外露。而且,在任何时候,也不许身着短衣。学生在校不许梳髻,只准梳辫,但又不许梳双辫。

  为了促进启蒙教育的发展,沈阳于1907年设立了满洲八旗小学,第一期挑选80名小学生,由于经费充足,其学生子弟的吃住等费用都由学校承担。学生统一穿着由学校购置的操衣、皂靴、操帽,佩戴围龙帽花。

    

学生制服一律采用土布

    清朝灭亡后,在剪辫易服风气推波助澜之下,追新求异一度成为部分市民的服饰时尚,学校也难免受到影响。当时一些时髦的服装很快被一些学生仿效。为严肃学校风气,规范礼仪,也为了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当时的辽宁教育机构决心整饬校园“奇装异服”,要求所属学校一律穿着制服。1916年,辽宁教育厅发布训令,通告其所属高等小学以上各校学生均应一律穿着制服,以达到整齐划一的目的。

    训令一出,各地学校纷纷蜂拥而上。除强令学生穿着制服,又有童子军、操服等种种服装。“学生一文之费用,即家庭一分之负担”,贫寒子弟往往因制服费用过高,而对求学裹足不前,这对于推广国民教育十分不利。于是,在1920年,张作霖下令严格管理学校费用的征收,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制服,奉天省教育厅规定,学校一律废止操衣,中学以上各校学生制服一律采用土布,不准擅自使用丝、毛

    等奢侈物品。1925年,奉天省教育厅率先对所属地区所有男学生的制服做出统一具体规定,要求一律遵照,以达到崇实黜华的目的。

    

张学良时期制服渐美观

    1928年张学良开始执政,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对于兴办教育更为热心,捐资兴学,不遗余力。辽宁地区的教育事业也进入到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1929年4月,热河省、奉天省统一遵照教育厅所下发的男女学生制服规程以及图样,对所属各级学校学生的校服做出具体的规定。

    男生制服按小学、中等学校、专门以上学校三个部分做出规定。小学男生制服分为帽、衣、裤、鞋四部分。其帽式为圆形,夏季为白色,冬季为黑色;冬季衣服不开领,夏季衣服开领,衣扣冬季为黑色,夏季为白色;裤子冬季的长度要过膝,夏季长度不过膝;外套为黑色或者灰色大衣,长度与膝齐。总体穿着效果十分可爱,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十分具有民族特点。

    中等学校男生制服设计更是彰显出青年学生蓬勃的精神面貌。其帽子为圆形大沿帽;衣服样式与中山装有些相似;裤子冬季的长度要过膝,夏季长不及膝;袜子冬长夏短,冬季用绑腿。专门以上学校男生的帽式分为两种,大学学生帽式为正方形,专门学校学生帽式与中等学校学生相同。中等以上学校男生的制服以其特有的简洁朴素、大方得体以及所象征的新的时代精神影响至今。

    按照规定,高级小学及高中等以上学校女生的衣服分长袍及短衫式两种,穿着短衫须配裙子,全校必须统一。长袍的长度到达膝与踝的中点,裤长与衣服齐;衣服、裙子及衣扣的质料与颜色均一样,冬季为深蓝,夏季为白色,可以使用其他颜色,但需要校方酌情考虑,全校统一;鞋子用布鞋式或平底皮鞋,袜子用长统袜。至此,辽宁地区终于有了统一、具体的制服规定。新规定的校服样式中西结合,清新、洋气而

    富于时代特点,成为当时年轻人中的一种时尚服饰。(作者谭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