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大连市十大环保新闻事件揭晓

22.01.2018  10:14

  过去一年,大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政策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全市主流媒体联合评选、市民参与投票的“2017大连市十大环保新闻事件”正式揭晓。这十大事件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缩影,见证了过去一年我们走过的不凡历程,折射出了市民身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点滴变化。

   1.山清水秀获赞誉,跻身国家首批“美丽山水城市

  12月2日至3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广东惠州举办。会上首次发布了“2017美丽山水城市”名单并授牌,大连与福州、杭州等12个城市同获此殊荣。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是当前为数不多的被国家认可和支持的论坛年会,环保部部长亲赴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山水城市”评选是论坛的最重量级环节。获此荣誉的多为南方城市,作为北方城市的大连,以不一样的山与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风貌,以及2016年以来城市环境质量的大幅改善,赢得一致认可和青睐。“有颜值、有个性,具有山、海、岛、城和谐共生的城市风貌,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很高的认可度,是北方美丽山水城市的典范。”这是专家对大连的获奖点评。

   2.接受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解决1600多个群众身边环境问题

  4月25日至5月25日,中央环境保护第三督察组进驻辽宁并下沉我市督察。

  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抓手,既督企、更督政,自2016年开展以来,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督察风暴”。我市把自觉接受和主动配合环境保护督察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成立8个督察组针对中央反馈问题,连续开展三个阶段专项督察。截至2017年底,中央督察组交办1685个信访案件已完成整改1625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6.4%,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60%左右的平均水平。

  此外,我市还接受了省级环保督察及国家海洋督察,可以说,去年是迎接各种环保督察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一年,通过这一系列督察,既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巩固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进了全民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形成。

   3.收获300个蓝天,“气质”排名北方重点城市第一

  2017年我市收获300个蓝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2.2%。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紧随深圳、厦门之后排名第三,在北方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2017年不仅达标天数增加,更重要的是空气清洁度大幅提升,优的天数增加30天,多项污染物指标创历史新低。尤其是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PM2.5和PM10,年均浓度首次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成为北方重点城市中率先达到这一标准的城市。这也是很多市民感觉去年的天格外蓝、格外透的主要原因。

  对于北方供暖城市而言,这份成绩的取得相当不易。市委、市政府将“蓝天保卫战”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全面实施“四控一调”五大举措,综合施治。控煤,仅过去两年就拆除燃煤小锅炉1912台,保留的918台全部提标改造;控车,构建绿色公交体系,全市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比例达72%,两年淘汰黄标及老旧车辆6.6万余台;控工业源,完成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源达标改造工作;控尘,对全市所有裸露地面进行防尘管控;调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绿色产业发展。

   4.“黑臭河”变景观河,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临水而居原本令人心旷神怡,但黑臭的河水反而给人增添烦恼。2017年我市大力治理黑臭水体,通过污水截留、河道清淤、水质净化、中水造景、生态修复等综合举措,主城区6条、县区7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下一步继续进行景观改造后,将成为水清岸绿的休闲之地。

  同时,其他水环境治理工作也全面告捷:6条主要河流的7个国家考核断面全面达标,21个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6%,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向主城区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关停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全部排污企业;仅中心城区新建3座、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基本解决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整治超标入海排污口56个。

   5.环保公众开放标准大连编制,“大连经验”全国推广

  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是重要民生基础设施,对于改善环境不可或缺,但是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邻避”问题。为增进了解建立互信,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尤其是2017年通过网络投票进行私人定制,将开放选择权交给市民,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这一做法受到环保部认可。

  受环保部委托,我市主持编制了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4类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并下发全国,可以说,今后全国的环保设施开放均将按照大连标准执行。11月28日,环保部召集全国31个省(市)负责开放工作的环保厅局长、处长及重点企业代表,在大连召开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现场会暨座谈会,推广大连经验和做法。

   6.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6月28日,我市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安全屏障区、河湖湿地、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拉起一道不可靠近、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实现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2017年年底前已初步完成划定,并上报省里审核。到2020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将全部完成,基本形成边界清晰、权属明确、制度完善的生态红线管控体系,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7.新记录鸟类现身老铁山,见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17年10月,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白头鹤。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新记录鸟类的增多,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至此,保护区观测记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9种增至11种。

  近年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旅顺口区政府密切配合,逐步扩大保护区核心区封闭管理范围,加大对非法捕猎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力清理整顿违规项目,还保护区自然生态本色,不断改善鸟类栖息环境。截至目前,保护区观测记录鸟类种类已达342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11种,二级保护鸟类49种,以猛禽居多。

   8.提前告知选址禁忌,化解企业投资风险

  国家实行环保审批后置改革后,企业在获得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很多注册成功后却因选址不当无法经营的情况,造成前期投资损失。2017年8月29日,市环保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针对餐饮、机动车修理等易出现选址错误的三产项目,制定“11项项目选址主要环保禁止性规定”,在工商注册登记环节进行提前告知。

  审批后置,服务却前置。市环保局在坚决执行国家审批制度改革大原则的前提下,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不因项目环保后置审批而照本宣科,而是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把心放在为企业服好务上。截至去年底,11948家企业因这项政策获益。

   9.环境信息厂外公示,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污染治理企业是主体,治理效果理应让社会知晓,受社会监督。企业通过在厂区外设立电子显示屏公开排污信息,就是要方便公众了解和监督,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建立和谐互信的企民关系。

  2017年9月,市环保局下发《关于利用电子屏幕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工作方案》,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分期分批在厂区外利用大尺寸电子屏幕公开企业环保信息。首批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石化企业,率先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显示企业生产状况、排污口、排污许可证、污染物监测等信息,得到公众普遍赞誉。下一步,我市将在热电、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企业持续推广这一做法。

   10.政策制度接踵出台,力促“关键少数”履职尽责

  2017年,我市密集出台了《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大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大连市推进资源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施方案》《大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大连市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起涵盖目标要求、具体举措、评价考核、追责问责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

  尤其是《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的出台,明确了39种追责情形,给“关键少数”敲响警钟、划出红线,标志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了实质问责阶段。此外,《大连市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实施,全市327条河流和206座大中小型水库全部有了明确的“管家”。


(责任编辑:张爽) 作者:巴家伟

四部门明确今年起 停征排污费海洋工程污水排污费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海洋局财政厅
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本报讯(沈宗河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张弛)1月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