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穿越半世纪:一起鸟瞰1966年的沈阳城
工人村“全国最大” 浑河未进入城区
地图穿越半世纪:一起鸟瞰1966年的沈阳城
1966年的沈阳,浑河还只是沈阳城的“背景”
阅读指引
翻阅一张张沈阳城区不同时期的地图,犹如用心灵触摸一篇篇曾经记录下这座城市、这片热土变迁的城市日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城市变迁?不同年代的沈阳城又展现出怎样不同的城市面貌?今日起,沈阳晚报联合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专题报道,让记者带着您从一张张老地图中找寻沈阳城市发展的足迹。
沈阳1966:路网已形成浑河未入城
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1966年3月出版的《沈阳市街图》,则呈现出了一个多彩、开阔、面貌一新的沈阳城。在地图中,滑翔公园、砂山公园、中山公园……一个个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从这张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沈阳城区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不断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沈阳主城区涵盖了皇姑、沈河、和平、铁西、大东,主城区内的主要路网已基本成型。胜利大街、黄河大街、崇山路、南五马路……这些如今沈阳人所熟悉的街路名城,已清晰印于地图之上。沈阳的街道已基本按照“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方式完成了命名。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大街,只有从青年公园到浑河边一段,向北则是曲曲弯弯的小路,而且时断时续,整条道路还没有完全打通。
而这个时期,偌大的浑河,还没有收入沈阳城区的地图中,沈阳的城区还仅限于浑河以北。城市的西边到现在的重工街西侧铁路线,北面最远处达到现如今的辽宁大厦。最东面的大东区达到东陵路。
地图上,“工人村”很显眼
在1966年的沈阳地图上,昔日荒无人烟的城西荒地,规划起了面积浩大的工人村。铁西工人村,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人住宅区。工人村地区在1951年以前都是一片菜地,只有三条马车道往来运菜。1952年开始了工人村住宅的建设。之后陆续建了51栋建筑,形成5个建筑群,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以后陆续有其它企业在工人村附近建职工宿舍。
从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被称作“村”的中国最大工人居住区里,还规划起了工人村公园。这里的楼群大体呈街坊围合的结构,还有绿化地带。当时的工人村内还配套有幼儿园、中小学、小卖铺、粮站、邮局、储蓄所等各种服务设施。
而此时期的铁西区,也是沈阳乃至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那时沈阳市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国企都集中在这里。地图上当时铁西区的工厂都清晰地标注了出来。有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自行车厂、沈阳电工机械厂、沈阳鼓风机厂等等,一整片片区被规划建设的非常整齐。
公交只有十几条,主要是电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沈阳交通游览地图上,更清晰地标注出了当时沈阳的交通全貌。地图上标有电车、汽车起终点及线路走向,街路名称、火车站等。那时城内的交通线,分为有轨、无轨电车、汽车线及站点名称。地图上用绿色标注了公园和绿地,当时城中的绿地也十分有限。那时沈城主要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和如今相比,那时城内公交线路不过十几条,每条线路都不太长,通达的地域十分有限。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起,沈阳市开始逐步淘汰有轨电车,发展无轨电车公共交通网络。几年时间内,先后建成了由城市中心区的南一马路,沿民主路到和平广场;东端由南湖公园向东延伸,经辽宁工业展览馆、南塔至大南门的无轨电车线路。当时,大大方便了大南、南塔及辽宁工业展览馆等几个商业、住宅区的公共交通。开辟了由沈阳站经中山广场、皇寺广场至沈阳北站的城市主干道无轨电车线路。又利用无轨电车线网,开辟了由大北门经北市场、老道口、北两洞桥、沿北二路到东北制药总厂的无轨电车,方便铁西区北二路沿线各大工厂企业职工的上下班。当时的沈阳城形成了市区东西、南北的无轨电车公共交通干道,这也是现如今沈阳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的前身和基础。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王晓婷 摄影记者王 勇
(责任编辑:冯庆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