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生底线提升幸福指数 辽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综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振兴。
“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惠民、安民,让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好。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更加重视民生,让全省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用深情的话语道出了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就业稳定,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新村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回望2016年,我省广大群众分享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就业稳定收入提高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就业与收入是实实在在的体现。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高洪臣来说,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于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新年来临之前,高洪臣和班级里的19名学生与一家全国连锁的健身公司成功签署了就业协议。他告诉记者:“毕业就能就业,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底薪加上提成,干得好能拿一两万元,真的感到很开心!”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副院长邹本旭说:“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也实现了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省政府安排多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为扩大就业畅通了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
2016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离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实施“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使34.3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稳定就业。安置零就业家庭1217户、1220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这一年,我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创业。截至9月末,全省创业孵化基地达336家,入驻企业9520户,带动就业8.8万余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1万人,带动就业6.7万人。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全省就业人数不降反升。截至去年10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8%,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
增收是民生之要。沈阳女出租车司机王芳还沉浸在去年“十一”黄金周全家外出自驾游的喜悦之中,“都说经济不太好,可我感到家庭收入还是有了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领跑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700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420元,增长6.7%。
教育公平顺应民心 一个个关乎民生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自铁岭昌图的农民工隋娟感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孩子如愿进入沈阳市第十二中学读书。
“通过上网查询,我了解到只需拿身份证、居住证、就业证明等材料,就可以让孩子免费上沈阳的初中。当时,觉得真是太高兴了。”隋娟说,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建华说,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公平教育,是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我省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成更加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6年,一个个关乎民生的利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口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和60%,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
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医疗保险的通道也已打开。对未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或灵活就业的,可按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参保,政府补贴每人420元。
按照6.5%的总体水平,我省还为601.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提高了基本养老金标准,实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十二”连涨。
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群众获得“起点公平”;户籍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让普通人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为出彩的人生……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兜住底线补齐短板 不断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事关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民生重点。
从低矮易涝的棚户区到宽敞明亮的电梯房,身为全省十几万户保障房受益者中的一员,抚顺市望花区居民任宝英过了平生最开心的一年。保障房建设全面推进,圆了更多人的安居梦。到去年9月底,全省棚改开工13万套,棚改货币化安置9.64万户,货币化安置比例达74.2%,超过国家要求的年底前达到50%以上的目标;棚改房基本建成13.45万套。
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有发言权。家住大连市中山区山岭巷的居民老王对家中的室温很满意,“过去冬天在屋里都要穿棉衣,实施‘暖房子’工程后,俺家里真的是温暖如春。”
透过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梦想照进现实的张张笑脸,看到了省委、省政府用行动表达更加重视民生的承诺。
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网的基础上,我省正在全力补足民生“短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省委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省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截至去年9月底,落实财政专项资金6亿元,同比增长36.6%;对4.2万人实行住房扶贫,对13万人实行低保兜底保障。
为推动我省产业扶贫发展力度,加快贫困户参与项目增收的步伐,去年,省政府印发了产业精准脱贫规划,计划通过发展16项精准脱贫产业,到2020年确保全省现行国家标准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去年,我省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辽宁建设,大连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进一步推广,努力打造了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给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百姓的急盼急需,就是民生工作的指向。截至2016年底,仅大连市365工作体系累计接待市民125万人次;累计接听热线电话19万次;受理群众诉求54万件,满意率达98%以上。“帮万家”平台内优质服务企业服务百姓工单量最高的已超过6000件。
这一年,我省下大气力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强力治理大气污染。为了加强雾霾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省政府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控制秸秆焚烧的政府文件。辽宁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去年,全省达标天数比例为77.6%。生活饮用水达标率为96.9%。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正存在于辽宁的当下,也将在辽宁的未来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