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建平县生态治河效果明显 尾矿库河滩变绿洲

28.09.2015  10:11
  本报讯 日前,朝阳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在建平县内河道整治现场看到,昔日尾矿库,如今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绿色,生态治河效果明显。
  昔日尾矿库如今变绿洲
  据介绍,今年,建平县启动实施了生态示范工程,规划区域为深井河万寿街道东窑桥至深井河与第二牤牛河交汇处1.5公里。
  “为确保引种成功,县凌河局与林业局合作采用营养杯育苗法,培育沙柳苗1.8万杯,于7月初进行栽植,目前,苗木长势良好。”在改造后现场,凌河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经的尾矿库,如今已经被绿色取代,初步达到了生态治河的效果。根据建平县多风易旱、降水量少的半干旱型气候特点,及河道多为砂砾性河床、地表水匮乏的实际,技术人员通过对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生长条件等因素的比较,筛选了沙柳、沙蒿两种根系发达、抗旱耐瘠薄、生长快、固沙能力强的植物,作为建平县河道植被恢复和尾矿库绿化的实验性引种。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近30万元,动用人工260个,车工60个,栽植插穗5万条,初步形成了长1500米,宽40米的沙柳带。
  保护治理成果绝不手软
  保护河道,整治废弃砂场是关键。今年,建平县按照治理要求,加大了对废弃砂场的整治力度,责成凌河局水政监察股和凌河公安分局,对北三家常家沟废弃砂场、西大桥废弃砂场、深井河三元井废弃砂场,进行跟踪检查。通过向原采砂业主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方式,督查整改。目前,废弃砂场已基本恢复。
  为巩固尾矿库治理成果,今年,建平县对31座尾矿库进行巩固提高治理。基于经济形势影响,建平县转变以往全面铺开的做法,按照“治理一座、成形一座、巩固一座”的模式,稳步推进治理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370万元,共清理尾矿砂15.5万立方米,完成绿化补植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建平县环保部门积极开展环境监察的现场检查与巡查工作,严格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管责任制,严厉打击违法私设排污口行为,定期通报污染情况,依法依规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年初至今,已处理非法排污案件6起,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了调查,并责令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本报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