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话:62岁发音人不知何谓普通话
方言发音人乔树甫一直没离开过农村。采访对象提供
“饿(nè)没?吃点饭儿。”“中(行)。”“这明个(明天)小葛那丫头请满月(yūe)你去(qiè)么?”“去(qù)啊。”“我也去(qiè)。”“你老妗(jǐn)子(舅妈)呢……”12日傍晚,乔树甫一家围坐在炕桌前吃晚饭,唠着第二天要去参加酒席的事。
乔树甫,62岁,是朝阳建平人,从小在建平农村长大,操着一口浓郁地道的建平方言。正是凭借这正宗的口音,他从众多的选拔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建平方言的发音人,和他一同入选建平发音人的还有35岁的建平人步显文。
“欢天喜地,来拜年哪,来到了二大爷的府门前,来在了家中细观看哪,日子过得比蜜甜啊,家中的粮食堆成了山哪……”离乔树甫家老远,就听见老人在院子里练着小曲。
乔树甫家住在建平县东城社区宋杖子村,离建平县四五公里,已经62岁的他在家种种地,闲来也给人唱唱类似二人转一类的曲子,凭借这门手艺也有些收入。
乔树甫从小生长在农村,一直也没有离开过,平时与人交流也都是用建平方言。“说话就是按(nàn)咱们农(néng)村早些年咋说就咋说,也就是这个口音,咱也不清楚啥是普通话,哈哈。”乔树甫笑着说。
外地人听建平话挺费劲
对于初到建平的外地人来说,有时候当地的方言听起来会有些小小的困惑。下面是乔树甫与步显文模拟两个人打电话时的对话。
甲:“你从(在)哪呢?”乙:“我从(在)菜市场呢,老伯(bǎi老叔)从外地来,我做(zòu)点菜。”
甲:“别(bái)做(zòu)了,正好你老伯来了,我安(nān)排安(nān)排(请客),啥前(什么时候)到?”
乙:“知不道(不知道)呢(niē),一会儿能到吧。”
甲:“你出了菜市场左(zuò)转,打车,我(wǎng)们在××饭店等你,带你对象(妻子)和老伯过来。”
辽宁师范大学杨春宇教授介绍,建平方言处于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的过渡区域,性质是北京方言的“朝(朝阳)峰(赤峰)片”,这次主要调查的是建平县区叶柏寿的方言,所以从县区的方言来看,主要反映了“朝峰片”的特点,但是也杂糅了一些东北话的特点。
杨教授简单列举了建平方言发音的一些特点:鼻音比较重,韵母中没有“o”,而是用“e”代替,例如:广播发音成guǎng be。
一些字词与普通话对比有特殊的发音,比如“按”读nàn,“这么”读zhòng me,“怎么”读zhǒng me,“我”在一些语境中读“wǎng”;一些词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例如以上对话中的“从”表示“在”。用“如做(ru zuò)不如做”表示“舒服不舒服”,用“老虎生”表示“花生”等等;一些词汇加上了词缀,例如“多”,建平方言说是“海了号了”;还有一些其他发音特点,比如“天擦黑”说是“眼刺啦了”。
杨教授总结,这次调查主要集中在叶柏寿地区。据老一辈学者调查,建平太平庄一带还有“三调方言”。但是这次杨教授去太平庄考察发现,目前三调方言已经不太明显。
年轻方言发音人希望保护方言
建平县语委刘亚娟老师介绍,这次遴选建平方言发音人的活动持续了几个月。经过数轮筛选,最后从土生土长的近百名建平人中选出了16人进入最后阶段,而后经过选拔,最终7人成为建平方言发音人。
35岁的步显文则是其中一位年轻的发音人。步显文在建平县工作,虽然很年轻,但是步显文长期对古文化非常感兴趣,在业余时间也很喜欢研究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他感觉同龄人中,使用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到城市中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部分人的口音也趋于普通话。
步显文将建平方言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也希望能带动身旁更多的同龄人参与进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报道丹东话:与大连方言相似不相同 17-04-19 09:05 | |
锦州话:尾音上扬 俏皮自带喜感 17-04-19 09:01 | |
沈阳话:最大特点是不分平翘舌 17-04-19 08:59 | |
书店老板编纂60万字东北方言“词典” 17-03-23 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