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功能区” 走活“效能棋”
自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沈北新区建立的“八大功能区”犹如八台“发动机”。职责清晰打通的是条块分割的“肠梗阻”,重心下移解决的是政府服务的“两层皮”,走活了经济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协调发展的“一盘棋”。“功能区”在最大限度释放行政效能的同时,也锻造了一批高素质、多面手、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时间:2015年12月18日
●地点: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人物:周鹏举
●职务:沈阳蒲河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沈北新区政府党组副书记,道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走进道义经济区管委会,记者看到了热烈的办公场面。“感受到我们的节奏了吧,不只我一人忙,其他人都各负其责,没一个轻松的。”周鹏举说出了记者的心里话。这也是沈北新区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功能区体制以来呈现出的变化。
“我们就是按照资源禀赋、主导产业特点划分,实施经济发展+属地化社会管理的功能区体制,解决了过去开发区、产业园区只抓经济、不管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的问题。”周鹏举说,建立功能区,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权责统一、行政高效。经过三年来的运行,地区经济活力彰显,社会事业大幅改善。“落地在道义功能区的太平洋工业城、武汉光谷科技园两个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摘牌、开工,当年竣工、销售的高效战绩。”
沈北新区针对地区发展活力不足、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与民生联系不紧等问题,率先实施大部制改革,将蒲河新城、沈北新区机构整合,组建辉山、虎石台、道义、沈北新城、沈北旅游、现代农业、沈北商贸和手机产业园等“八大功能区”。
权力下放、重心下移、人员下沉的功能区,掌握了人权、事权、财权,由副区级领导挂帅出征,靠前指挥。区直部门职能下放到功能区,功能区人员将办公室前移到一线,面对面与企业和居民服务。周鹏举告诉记者,几年前,太湖社区有条蒲茂路,建到一半时,因一处违建挡道拆迁不力,形成了断头路,随之堵头变成了垃圾场。几年中,街道协调多次,层层上报,研究反馈,因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百姓意见很大。2013年实行功能区后,很好地发挥了属地化社会管理职能,不到两个月,蒲茂路不仅拆除了违建,修通了道路,小山似的垃圾也悄然消失。
周鹏举介绍,功能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同步,也造福当地百姓。“过去,像雨润农产品批发中心、信基城酒店用品博览中心项目投产运营后就完事大吉了。现在,项目投产运营后,我们的服务马上跟进,既保障了企业高效运转,还吸纳了5000多名当地百姓本地就业。‘出门就上班’的模式减少的不止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还有创新发展的‘堵点’、市场监管的‘盲点’。”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李莉高志广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