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深度合作模式我们收获了什么?
6月14日,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国内首款豪华新能源SUV车型———全新BMWX1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正式下线。
此时,我们不禁回想起13年前,宝马与沈阳市的那次历史性牵手。13年来,宝马将“德国工业4.0”智能化制造标准的基因融入了辽宁这片工业沃土,不仅使沈阳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质的飞跃,还为辽宁的智能制造打上了深深的德国烙印。
而此次德国总理默克尔率团到辽宁参观访问,既开启了双方合作的新篇章,同时更是将辽宁与德国各地各界延续多年的深度融合对接推向新高潮。
点滴积累化作汩汩甘泉,看清来路才能行向远方。站在合作新起点上,我们应该思考总结与德国企业深度合作到底收获了什么,这样才能为继续前行积蓄动力。
项目深层次合作使辽企更加国际化
就在德国代表团离开辽宁的第二天,第二届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国机会—中德制造业合作论坛在沈阳举行。论坛上13个项目签约落户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中德史太白双创基地、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沈阳通用机器人减速机制造……一个个对标“德国工业4.0”的项目让人们看到了辽宁智能制造的美好前景。
同时,借论坛之机,德国AS工业管理公司、德国Innomot公司、沈阳东莞电力集团等50余家中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项目合作是辽宁与德国“牵手”的基础,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来自德国的投资与项目合作无疑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最大支持,也是我们的最大收获。同时,通过这种项目上的合作,也让辽宁企业更加国际化。
在项目签约现场,沈阳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总经理宫群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与德方合作,他们将把德国先进的技术成果通过分享的方式有效转化到辽宁。
近期,在中德合作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辽宁与德国的项目合作更是多点开花。就在德国代表团访问辽宁的两天前,中德产业互联网创新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沈阳市浑南区,预计5年内,项目将实现16万家东北地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完成960亿元跨境交易额。
事实上,为了吸引项目对接,我省尤其是沈阳市一直在努力“筑巢引凤”,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优化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德国诗道芬集团总裁马丁·哈斯就曾对记者表示,他们专门对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调研,沈阳目前是德国企业投资的首选。
德国代表团的此次访问只是把之前的项目合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事实上,经过多年与“德国工业4.0”融合对接,辽宁经济中的德国元素已愈加浓厚。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德国在辽投资企业达到410家,累计投资额超过26亿美元,宝马、大众、西门子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相继在辽宁落户,辽宁与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到70多亿美元。
中德装备园打开辽宁通往欧洲的窗口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辽宁省与德国企业深化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展了新的空间。”在6月14日举行的中德(辽宁)经贸合作推介会上,我省向德国代表团这样介绍。
整个德国代表团访问期间,围绕中德装备园的项目对接、技术交流颇为活跃。在辽宁与德国合作的新起点上,中德装备园俨然成为辽宁向欧洲展示开放成果的窗口,成为未来辽宁制造业转型腾飞的重要“跳板”。
自2015年国务院批复园区建设方案以来,园区的发展就驶入了快车道。设立100亿元园区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无费区”……中德装备园实施的一系列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投资支持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国内外高端制造业以及“隐形冠军”企业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园区主要产业板块各类项目总数近150个。其中,已建成37个,在建或正在办理注册手续的项目26个。5月份以来新开工及入驻项目20个,新增洽谈推进项目21个。
在中德装备园,最核心的企业当然是华晨宝马。投产十几年来,企业持续增资扩产,目前汽车年产能达到30万辆,总产量突破130万辆,员工从几千人增至1.6万人,连续十年纳税额居沈阳首位。
如今,随着德国代表团的参观到访,这座现代化的企业已不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工厂,而是与中德装备园相伴相生,成为中德深度对接的另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华晨宝马产能的不断释放,其供应链配套企业也纷纷进入沈阳,形成先进制造集聚效应,带动老工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沈阳市大东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仅在华晨宝马大东工厂附近,集聚的德资配套企业就达20多家,多数是行业领军者,与其他汽车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年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目前,华晨宝马两大整车厂及发动机工厂仍处在产能扩建当中。其中,第七代新五系扩建项目总投资超过110亿元,预计明年竣工,将生产宝马全球最高端新车型。
由宝马公司再到中德装备园,辽宁与“德国工业4.0”的融合对接的新平台正在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
互动交流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
德国代表团访问华晨宝马工厂期间,宝马集团董事长哈拉德·克鲁格向代表团讲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宝马轿车‘沈阳造’与‘德国造’执行的是统一标准。”
标准统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德国企业的严谨与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曾让我省许多技术工人不适应,而与“德国工业4.0”对标,人才的交流与培养至为关键。
事实上,以德国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认识早已形成。眼下,我们惊喜地看到,一系列萃取德国双元制教育精华,满足高端制造业配套需求的探索与实践已在我省相继展开。越来越多适应德国智能制造生产需求的高技术人才应运而生。
在即将到来的招生季里,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开设一个全新专业———汽车机电一体化,这是应宝马公司的要求而设,并引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教学,也被称为“宝马班”。
据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李超介绍,双元制是德国著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元是职业院校,一元就是企业,整个教学过程在院校与企业交互进行,并以企业教学为主。“宝马班”的学生每年都有3/5的时间到宝马工厂进行实训。
今年2月,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宣布并购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学院,全面引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和经验,侧重于解决快速智能化工厂的人才缺口。
中德新松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范存艳告诉记者,真正让“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实现对接,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效机制,企业并购之后可以让这些专家真正地把他们的思想经验留在中国。
中德(辽宁)经贸合作推介会期间,一位参会的中方企业家道出了许多参会者的心声:与德国企业合作,收获最大的就是认识到了人才互动交流的重要性,不仅是技术工人,包括管理者与决策者,都需要学习德国企业严谨、精细的做事方式,这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辽宁与德国,跨越万里的融合与对接,使我们收获满满。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路上,德国元素将会伴随始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推动两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