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要有勇气打破旧框框的束缚
人往高处走。一句俗语道出了人才流动的规律,也为各地吸引人才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千方百计使本区域成为人才眼中的“高处”。那么,求贤若渴的各地该如何使自己“高人一筹”呢?
近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引进和留住人才,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要加快引人用人方面的制度改革,适度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用人自主权,在职称、薪酬评定等问题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引进高端人才,职称评定要放宽一定的指标限制,对一些行业领军人才要有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硬”措施,不外乎努力突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让人才有一个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所谓的“高处”,也就是靠着一些“硬招”撑起来的。
使“硬招”,首先要搭建起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但凡人才,事业都在其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分量,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使“硬招”,就是要为“千里马”开拓出广阔的驰骋空间。最近《人民日报》报道,大连在引进人才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就很“硬”。他们从中科院青岛海洋所引入一对青年英才夫妇,及时为其拨付1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只有这样的“硬招”才有吸引力,才有聚合力,才能让人才想来、来了就不想走。
其次,使“硬招”要有所突破,有勇气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应该说,我省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很多比较优势,但同时,人才竞争也是最激烈的竞争,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也都把眼睛盯在优秀人才身上。因此,继续采取常规的或者亦步亦趋的举措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人才争夺的“白热化”态势,必须对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瓶颈束缚有所突破,对老办法有所创新,力求人无我有,独树一帜。像上面提到的,在职称和薪酬评定等方面,对待引进人才就应该打破常规,给人才另辟通道,跳出本单位原有的按部就班甚至论资排辈的评职序列,让人才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承认。对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也正反映和考验着一个地区对引进高端人才的决心、魄力和胆识。
再者,使“硬招”还要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专心致力于科研和创新事业。比如人才的工作安置、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手续派专人办理,为人才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特诊医疗等,对高层次人才就要提供一揽子服务。
本栏邮箱:[email protected]
□王佩剑